什麼是狹義人工智慧與通用人工智慧?

什麼是狹義人工智慧與通用人工智慧?核心差異在於狹義人工智慧「專精於一件事,而通用人工智慧則懂得多件事。」狹義人工智慧存在於我們周遭的特定應用中,而通用人工智慧則是打造完全智慧機器的宏大目標。

在當今科技時代,人工智慧(AI)已滲透生活的各個層面。我們經常聽到AI在日常應用中出現,從手機上的虛擬助理到自駕車。

然而,並非所有AI系統都相同。事實上,AI被分為不同層級,最常見的是狹義人工智慧(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 – ANI,也稱為弱人工智慧)與通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 AGI,也稱為強人工智慧)。那麼,究竟什麼是狹義人工智慧與通用人工智慧?它們有何差異?讓我們跟著INVIAI詳細探討。

什麼是人工智慧?

在區分狹義人工智慧與通用人工智慧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什麼是人工智慧。根據斯圖爾特·羅素(Stuart Russell)與彼得·諾維格(Peter Norvig)等專家的經典定義,AI是「智能代理的研究與設計,智能代理是一種能感知環境並採取行動以最大化成功機會的系統。」簡單來說,AI是創造能執行需要人類智慧的任務的機器或軟體。

AI是智能代理的研究與設計,智能代理是一種能感知環境並採取行動以最大化成功機會的系統。

— 斯圖爾特·羅素 & 彼得·諾維格,人工智慧研究者

實際上,人工智慧涵蓋許多不同系統,從簡單演算法到複雜的機器學習模型。根據範圍與智慧能力,AI可分為狹義人工智慧(ANI)通用人工智慧(AGI),甚至進一步到超級智慧人工智慧(ASI)。目前,狹義人工智慧是唯一已開發並廣泛應用的類型,而通用人工智慧仍屬理論階段。為了更好理解,讓我們深入探討各概念。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慧概念視覺化

什麼是狹義人工智慧?

定義:狹義人工智慧(ANI – 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又稱弱人工智慧,是設計用來高效執行一項(或少數幾項)特定任務的人工智慧類型。

狹義人工智慧只專注於單一領域或問題,例如臉部辨識、語言翻譯、下棋等。狹義人工智慧在其被程式設計或訓練的任務範圍內表現卓越,許多系統甚至在其狹窄領域中超越人類。然而,狹義人工智慧缺乏自我意識或類似人類的推理能力,且無法超出其程式範圍擴展理解

換句話說,狹義人工智慧系統就像某一領域的超級專家,但在其專長之外的領域完全「盲目」。這也是為何稱為弱人工智慧——並非性能弱,而是智慧受限於預設範圍內。

現況:狹義人工智慧是最常見的AI形式,也是我們日常遇到的所有AI應用。

常見的狹義人工智慧範例

虛擬助理

像是Apple Siri、Google Assistant或Amazon Alexa等語音助理,能理解指令並回應用戶需求(搜尋資訊、設定提醒、播放音樂、控制智慧裝置)。它們在此範圍內非常能幹,但無法執行程式外的任務。

推薦系統

Netflix、YouTube、Spotify等服務利用狹義人工智慧分析你的觀看/聆聽歷史,推薦符合偏好的內容。這些系統提供精準建議,但無法創造新內容或理解建議以外的上下文。

臉部辨識

手機上的臉部辨識技術(Face ID解鎖)或社群網路(自動標記朋友照片)是專門分析臉部影像的狹義人工智慧。它根據學習的臉部特徵辨識照片中的人物,但不理解情緒或意圖

自駕車

自駕車使用多個狹義人工智慧模組協同工作,如交通標誌辨識、車道維持、緊急煞車系統。每個模組處理駕駛中的狹窄任務。每個AI僅能良好處理特定情況,無法像人類般靈活應對所有突發狀況。

優勢與限制

優勢

狹義人工智慧的強項

  • 在指定任務中具高準確度與卓越表現
  • 跨產業帶來實際效益(醫療、金融、製造業)
  • 在範圍內結果可靠且一致
  • 特定應用成本效益佳
限制

狹義人工智慧的限制

  • 智慧範圍受限 – 無法學習訓練外任務
  • 缺乏彈性,無法超出初始程式
  • 完全依賴提供的資料與演算法
  • 繼承偏見,受訓練資料錯誤影響
  • 無深度理解 – 僅基於模式回應
重要限制:若要讓狹義人工智慧執行其他任務,必須重新編程或以新資料重新訓練。例如,優秀的圍棋AI AlphaGo只會下圍棋,無法突然學習烹飪或駕駛。

基於這些限制,研究者長期期望開發能像人類智慧般廣泛且靈活思考的更高階AI——即通用人工智慧(AGI)。

Narrow AI
狹義人工智慧概念示意圖

什麼是通用人工智慧?

定義:通用人工智慧(AGI –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又稱強人工智慧,指具備類似人類的全面智慧,能理解、學習並應用知識,解決跨多領域的任何任務或問題的AI系統。

如果狹義人工智慧是某一領域的專家,那麼通用人工智慧被想像成能幾乎所有事都做得好的「通才」——從駕駛、烹飪、程式設計到醫療診斷、法律諮詢等,類似智慧人類能處理多種不同工作。

另一種想像是:強人工智慧是人類水平的人工智慧。它不僅遵循既有指令,還能獨立思考、規劃、創造並適應新情境——這是狹義人工智慧所缺乏的能力。

獨立思考

能在無人指導下推理與決策

持續學習

能從跨領域新經驗中適應與學習

創造性解決問題

產生新穎解決方案與方法

在科幻作品中,通用人工智慧常被描繪成具有人類般認知與意識,甚至情感的機器。例如《鋼鐵人》中的J.A.R.V.I.S.或電影《她》中的Samantha,都是被想像成具有人類智慧的AI。它們能自然對話、學習新知,靈活應對無數人類需求。

現況(2025年):通用人工智慧仍屬理論,尚無系統達到此層級。儘管狹義人工智慧有重大進展,且部分系統看似「多才多藝」,但它們並非真正的AGI。

雖然我們在狹義人工智慧上取得顯著進展,但通用人工智慧仍是重大挑戰,可能還需數十年研究。

— 伊桑·莫利克,賓夕法尼亞大學副教授

為何打造通用人工智慧如此困難?

原因在於,要擁有人類般智慧,AI必須整合多種複雜能力:從語言理解、影像感知、邏輯推理、抽象思考,到從經驗學習與社會適應。這需要演算法突破、大量運算能力與龐大多元訓練資料

1

技術挑戰

需要演算法突破、大量運算能力與龐大多元訓練資料

2

安全疑慮

確保AI行為符合倫理,人類能掌控超級智慧系統

3

社會與哲學議題

處理社會影響、治理與意識哲學問題

此外,開發人類水平AI時還有無數倫理與安全問題需考量——如確保其行為合乎倫理,且若變得過於智慧,人類仍能掌控。這不僅是技術問題,也涉及社會與哲學層面。

通往AGI的當前進展

雖然真正的AGI尚不存在,但近年部分先進AI系統開始展現部分泛化能力。例如大型語言模型(如OpenAI的GPT-3、GPT-4)能執行多種任務:回答問題、寫作、程式設計、翻譯,甚至通過部分人類測試。

研究洞見:微軟研究人員認為GPT-4能解決數學、程式設計、醫學與法律等多領域新穎多樣任務,無需針對每項任務專門訓練,在多數領域達到近人類表現。他們視GPT-4為AGI的早期版本(雖不完整)。

然而,即使這些先進模型依定義仍屬狹義人工智慧,因為它們缺乏真正自主學習,且受限於技術與資料限制。

例如,生成式AI如ChatGPT知識廣泛,但無法自主學習初始訓練資料外的新知識,也無法在未經額外程式設計下切換至現實世界的實體任務。因此,真正的通用人工智慧仍是未來目標,而非現實

未來通用人工智慧的假想範例

多功能人形助理

一個能學習所有必要技能的人形機器人——從為你烹飪早餐、開車送你上班、下午編程軟體,到晚上輔導孩子。具備處理大多數心智與體力任務的智慧,無需詳細人類指導。

全能AI醫生

整合所有醫學專科知識的AI,能根據症狀與檢查診斷任何疾病,並推薦最佳治療方案。除醫療外,還懂心理學、營養學、法律(健康保險諮詢),如同智慧的全科醫師。

這些範例尚不存在,但代表AI研究者的願景。若有一天成功打造通用人工智慧,將是科技的巨大飛躍——可能成為人類歷史上的新「工業革命」

然而,伴隨利益而來的是前述的重大挑戰與風險,如如何控制能自我提升且超越人類理解的智慧?這也是AGI發展備受爭議、需謹慎推進的原因。

超越AGI:還有超級智慧人工智慧(ASI)——在各方面遠超人類能力的超級智慧AI。此概念目前僅存在科幻中,且可能永遠不會成真。

若AGI是人類水平智慧,那ASI則是超越人類的智慧。有人擔憂若ASI出現,可能對人類造成不可預測的後果,因其智慧過於強大且超出我們掌控。但這是遙遠的未來故事。本文聚焦於兩個可行且較接近的層級:狹義人工智慧(現今)與通用人工智慧(未來/期望)。

General AI
通用人工智慧概念視覺化

狹義人工智慧與通用人工智慧的差異

總結來說,狹義人工智慧(ANI)通用人工智慧(AGI)在多方面根本不同。以下為兩種AI主要差異的比較與說明:

面向 狹義人工智慧(ANI) 通用人工智慧(AGI) 狀態
任務範圍 一項或少數特定任務 人類能執行的任何智慧任務 有限 vs 通用
彈性 無法超出訓練適應 能學習並適應新情境 僵硬 vs 適應性
現況 存在且廣泛使用 理論階段,尚未實現 現有 vs 未來
學習能力 依賴預先程式設計 自主學習與推理 程式化 vs 自主
控制程度 較安全且易於控制 倫理與控制風險較高 可控 vs 複雜

任務範圍比較

狹義人工智慧只能執行其被程式設計或訓練的一項或少數特定任務(例如僅影像辨識或僅下棋)。相較之下,通用人工智慧旨在執行人類能做的任何智慧任務,意即其範圍不受限於任何領域

簡言之,狹義人工智慧是「一粒沙」,而通用人工智慧是「一片海洋」的能力。

彈性與學習能力

狹義人工智慧缺乏超出初始資料/演算法的學習與適應能力——它完全依賴預先程式設計與提供的資料。同時,通用人工智慧預期能在面對陌生問題時適應並學習新知識,類似人類從經驗中學習。

通用人工智慧能推理、形成意識,或至少對世界有一般理解,而非僅遵循預設模式。

範例與發展現況

狹義人工智慧目前存在且廣泛使用(應用、服務、智慧裝置無處不在)——包括虛擬助理(Siri、Alexa)、自動翻譯軟體、電影推薦系統、遊戲程式(象棋、圍棋)等。

通用人工智慧仍屬理論階段,全球實驗室持續研究,但尚無系統達成此智慧層級。目前無真實範例,僅存在於電影與小說的想像模型中。

現實檢視:我們周遭的所有AI皆為狹義人工智慧,儘管部分可能非常先進,而真正的通用人工智慧尚未出現。

優勢與限制

狹義人工智慧具備高度專精優勢,常在任務中達成卓越準確度與表現(例如AI診斷影像能比醫生更快且同等準確分析數千張X光片)。

但其限制包括缺乏彈性與創造力,且依賴資料,無法擴展能力。

通用人工智慧若成功,將具備極高彈性、適應力與創造力——這是其最大優勢。但其目前缺點是開發難度極高,涉及眾多技術與社會挑戰。

狹義人工智慧風險

普遍較安全

  • 較易控制與預測
  • 有限範圍降低重大風險
  • 受限於訓練資料偏見
  • 在狹窄範圍內可能誤解上下文
通用人工智慧風險

挑戰更大

  • 倫理與控制複雜性
  • 可能自我提升無人干預
  • 需與人類價值觀對齊
  • 目標不一致時後果難以預測
核心差異:狹義人工智慧「專精於一件事,而通用人工智慧懂得多件事」。狹義人工智慧存在於我們周遭的特定應用中,而通用人工智慧是打造完全智慧機器的宏大目標。
Differences between Narrow AI and General AI
狹義人工智慧與通用人工智慧差異的視覺比較

結論

理解狹義人工智慧與通用人工智慧的差異是掌握當今及未來人工智慧全貌的第一步。狹義人工智慧已帶來無數實際生活效益,從自動化任務、提升勞動生產力,到改善服務與日常便利。我們熟悉的虛擬助理、自駕車、資料分析等皆屬狹義人工智慧。狹義人工智慧是現今AI時代的基礎,有效解決特定問題。

狹義人工智慧發展 100%
通用人工智慧進展 15%

同時,通用人工智慧如同AI研究中的聖杯——遙遠但充滿希望的目標。若有一天實現,將見證重大變革:機器能做幾乎所有人類能做的事,為科學、醫療、教育、經濟等開啟新可能。

然而,伴隨希望而來的是技術與倫理上的重大挑戰。通往AGI的路仍漫長,需科學家、工程師、社會專家與政府跨領域合作。

今日現實:狹義人工智慧

在狹窄範圍內強大,有力支援人類特定任務

  • 廣泛實施且經過驗證
  • 專業領域表現優異
  • 實用商業應用

未來願景:通用人工智慧

全方位類人智慧,充滿希望但難以達成

  • 通用問題解決能力
  • 人類水平推理與創造力
  • 需突破性創新

總結,狹義人工智慧與通用人工智慧代表兩種不同層級的人工智慧。狹義人工智慧是現實——在狹窄範圍內強大,支援人類多項特定任務。通用人工智慧是未來願景——全方位類人智慧,充滿希望但挑戰重重。

關鍵重點:清楚區分這兩個概念,有助於我們設定對AI的合理期待,充分利用今日狹義人工智慧的優勢,並為未來通用人工智慧的進展做好準備。

如前所述:目前我們僅征服了狹義人工智慧,而通往通用人工智慧(乃至超級智慧人工智慧)的道路仍然漫長

然而,AI研究的每一步前進都使我們更接近目標。隨著科技快速發展,誰能預料,幾十年後,曾經的科幻故事將逐漸成為現實。

探索更多相關AI主題
外部參考資料
本文內容參考以下外部資料來源整理而成:
96 網站
Rosie Ha 是 Inviai 的作者,專注於分享人工智慧的知識與解決方案。憑藉在商業、內容創作及自動化等多個領域應用 AI 的研究經驗,Rosie Ha 將帶來易懂、實用且具啟發性的文章。Rosie Ha 的使命是幫助大家有效運用 AI,提高生產力並拓展創造力。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