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能在沒有資料的情況下學習嗎?
現今的人工智慧無法完全在沒有資料的情況下學習。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依賴資料來辨識模式、制定規則並提升效能。即使是先進的模型,如GPT或強化學習系統,仍需輸入資料或環境經驗來「學習」並做出準確預測。換句話說,資料是人工智慧成長最重要的燃料,沒有資料,人工智慧無法理解或做出有用的決策。
理解人工智慧與資料的關係
你是否在想,"人工智慧能在沒有任何資料的情況下自行學習嗎?" 為了獲得最詳盡且合理的答案,讓我們與INVIAI一起深入探討這個主題。
例如,在監督式學習中,人工智慧從人類標註的大量資料集(影像、文字、音訊等)中學習以辨識模式。
即使在非監督式學習中,人工智慧仍需原始、未標註的資料,自行發掘資料中隱藏的結構或模式。
因此,不論方法為何,人工智慧必須以資料為「養分」——無論是標註資料、自我標註資料(自監督)或來自真實環境的資料。沒有任何輸入資料,系統無法學習任何新事物。
常見的人工智慧學習方法
現今,人工智慧模型主要透過以下方式學習:
監督式學習
非監督式學習
自監督學習
強化學習(RL)
強化學習是教導軟體代理人在環境中如何行為,透過告知其行動結果。
— 維基百科
聯邦學習
針對敏感資料,如個人醫療影像,聯邦學習允許多個裝置(或組織)共同訓練共享模型,而不需分享原始資料。
- 將全球模型發送至各裝置
- 僅在本地資料上訓練
- 僅分享模型更新
- 原始資料永不離開裝置
零樣本學習
人工智慧在沒有特定範例的情況下推論新概念的能力,依賴先前獲得的廣泛知識。
- 辨識未見過的概念
- 利用先前知識庫
- 在大量資料集上預訓練
- 能推理新想法
人工智慧模型被訓練以辨識或分類從未見過範例的物件或概念。
— IBM,零樣本學習定義
總結:所有這些方法都顯示,人工智慧無法在沒有任何形式資料的情況下神奇地學習。人工智慧可能減少對人類標註資料的依賴,或從經驗中學習,但無法從無中生有。

進階趨勢:從「經驗」而非靜態資料學習
研究人員正探索讓人工智慧減少依賴人類提供資料的方法。例如,DeepMind近期提出了「串流」模型,在「經驗型人工智慧」時代,人工智慧主要從自身與世界的互動中學習,而非人類設計的問題與題目。
我們可以讓代理人持續從自身經驗中學習,也就是代理人在與環境互動時自行產生的資料……經驗將成為主要的改進手段,超越現今人類提供資料的規模。
— DeepMind研究,VentureBeat引述
換句話說,未來人工智慧將透過實驗、觀察與行動調整自行產生資料,類似人類從真實經驗中學習的方式。
人類提供資料
- 需要標註資料集
- 依賴人類專業知識
- 受限於可用範例
- 靜態學習方式
自我產生資料
- 創造自身挑戰
- 從環境反饋學習
- 持續改進
- 動態學習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不使用外部訓練資料,AZR在數學與程式設計任務中仍達到頂尖表現,甚至超越使用數萬標註範例訓練的模型。這證明人工智慧能透過持續提出與解決挑戰,自行產生「資料集」。
自主學習系統
除了AZR,許多研究也在探索能自主學習的人工智慧。智慧代理系統可與軟體及虛擬世界互動,累積經驗資料。
- 與工具和網站互動
- 從模擬遊戲中學習
- 自訂目標與獎勵
- 發展自主習慣

主要結論
人工智慧可以透過以下方式減少對人類提供資料的依賴:
- 使用未標註資料(非監督式學習)
- 從環境反饋中學習(強化學習)
- 自行創造挑戰(如AZR模型)
許多專家認為,未來人工智慧將越來越多透過自身收集的經驗學習,使經驗成為幫助其進步的主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