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會像人類一樣思考嗎?如果您也對此感到好奇,讓我們與 INVIAI 一起深入本文,找出答案!
人類的思考包含意識、情感與豐富的情境推理。AI 的「思考」則是指機器對資料的處理與模式辨識。
專家廣義地將智慧定義為「實現複雜目標的能力」,但人類智慧與機器智慧源自截然不同的過程。
人腦是一個由約 860 億個神經元組成的生物網絡,能從一次或少數經驗中學習,並保留情境與意義。相較之下,AI 運行於數位硬體(矽晶片)並遵循數學演算法。
簡言之,AI 沒有心智或情感——它運用的是計算。認識這些差異對理解 AI 能做什麼(以及不能做什麼)至關重要。
大腦與機器:根本不同的系統
一個關鍵差異是硬體與架構。人類擁有生物大腦,具備龐大的平行處理能力;AI 系統則使用電子電路與矽晶片。大腦的神經元數量(約 860 億)遠超過任何人工神經網絡中的「人工神經元」。
大腦透過電化學訊號運作,而 AI 則使用二進位碼與數位計算。事實上,專家指出目前的 AI 將「持續是無意識的機器」,擁有完全不同的「作業系統(數位 vs 生物)」。實務上,AI 缺乏真正的覺知或主觀經驗——它本質上是運行於硬體上的模擬器。
- 架構:人腦擁有密集且高度互連的神經元。AI 則在晶片上使用層層簡化的「神經元」(節點),數量通常遠少於真實大腦。
- 學習:人類常能從單一經驗學習(一次學習);我們能在不覆寫舊知識的情況下吸收新事實。AI 模型通常需要大量資料與多次訓練。研究顯示,現代 AI 必須對相同範例訓練數百次,而人類則能從極少的接觸中快速學習。
- 演算法:AI 學習依賴明確的數學方法(如反向傳播)。人腦很可能不使用反向傳播——研究發現大腦透過不同的「前瞻性配置」機制調整連結,保留既有知識並加速學習。簡言之,AI 的學習規則與大腦不同。
- 意識:人類具備自我覺察與情感;AI 則沒有。現有 AI 系統是「無意識的機器」,沒有感受,只有輸入與輸出。
- 創造力與情境:人類以整體性思考,運用直覺與生活經驗。AI 擅長資料驅動的任務,但「思考」是透過數字運算。例如,AI 能產生創意作品(藝術、故事、點子),但這是透過重新組合學習到的模式。近期研究甚至發現 AI 聊天機器人在創意測驗中能匹敵或超越一般人表現——但這反映的是統計模式匹配,而非真正的人類原創力。AI 的「創造力」通常穩定(少有糟糕點子),卻缺乏人類想像力中不可預測的火花。
AI 系統如何「思考」?
AI 系統處理資訊的方式與人類根本不同。當人類書寫或說話時,意義與意圖源自經驗。
機器人或電腦則是透過操控資料來「書寫」。例如,大型語言模型根據學習到的統計資料預測下一個字詞,而非理解其意義。
正如一位專家所言,它們本質上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機率工具」,根據龐大文本資料中學到的機率選擇詞彙。實際上,這意味著 AI 模仿人類的輸出,但沒有真正的理解。
AI 聊天機器人能產出連貫的文章,但它並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它沒有信念或情感——只是遵循優化規則。
- 統計推理:AI(尤其是神經網絡)透過尋找資料中的模式來「學習」。它調整數值權重以將輸入對應到輸出。例如語言模型會根據機率排序可能的下一個字詞。這與人類思考中涉及的語意理解與概念推理截然不同。
- 龐大計算:AI 能快速處理數百萬個範例,從龐大資料集中找出人類難以察覺的關聯。但這種速度有代價:缺乏真正理解,AI 可能自信地輸出錯誤或荒謬答案。(著名例子包括語言模型的「幻覺」,即 AI 捏造看似合理但錯誤的資訊。)
- 無自我覺察與目標:AI 沒有自我動機。它不會決定「我要做 X」。它只優化程式設計者設定的目標(如最小化錯誤)。與人類不同,AI 沒有慾望、目的或意識。
- 可解釋性問題:AI 的內部運作(尤其是深度網絡)大多是「黑箱」。研究人員警告,我們必須謹慎假設這些網絡像大腦一樣運作。麻省理工學院近期研究發現,神經網絡僅在非常人為的條件下模仿特定大腦迴路。研究者指出,AI 雖強大,但在與人類認知比較時「必須非常謹慎」。簡言之,AI 即使看似能完成相同任務,也不代表它以相同方式「思考」。
相似處與啟發
儘管存在差異,AI 確實受到人腦啟發。人工神經網絡借鑑了連結處理單元(節點)與可調整連結強度的概念。
生物大腦與人工神經網絡都透過經驗調整連結來改進。兩者的學習都改變網絡連線以提升任務表現。
- 神經啟發:AI 系統使用類似大腦迴路的分層網絡,透過虛擬神經元與權重層層處理輸入。
- 模式學習:如同大腦從經驗中學習,神經網絡透過資料暴露進行調整。兩者都從輸入中萃取特徵與關聯。
- 任務表現:在某些領域,AI 能匹敵甚至超越人類能力。例如,先進的影像分類器或語言模型達到與人類相當的準確度。研究發現 AI 聊天機器人在創意點子任務中表現至少與一般人相當。
- 限制:然而,這種相似多為表面現象。大腦擁有更多神經元並使用未知的學習規則;人工神經網絡則使用更簡單的單元與明確演算法。此外,人類運用常識、倫理與豐富情境。AI 可能在西洋棋擊敗人類,卻無法理解決策的社會或倫理細節。
啟示:明智運用 AI
鑑於這些差異,我們應將 AI 視為一種工具,而非人類替代品。AI 能比我們更快處理大量資料或狹義任務(如醫療影像掃描或資料摘要)。
人類則應負責需要判斷、情境與道德推理的任務。正如專家所問,我們必須了解「哪些任務及在何種條件下,決策可安全交由 AI,何時需要人類判斷」。
- 互補而非取代:利用 AI 的優勢(速度、模式偵測、一致性),並依賴人類進行理解、創造與倫理判斷。
- 了解限制:與 AI 合作的人需具備現實的心智模型,了解 AI 如何「思考」。研究者稱之為發展智慧覺知。實務上,這意味著批判性驗證 AI 輸出,避免過度信任。
- 教育與謹慎:由於 AI 能模仿人類行為,許多專家警告 AI「文盲」問題——誤以為 AI 真正理解。正如一位評論者所言,大型語言模型不會「理解」或感受;它們只是模仿。我們必須清楚,AI 中任何表面上的「智慧」與人類智慧不同。
>>> 點擊了解更多:使用人工智慧需要懂程式設計嗎?
總結來說,AI 不會像人類一樣思考。它缺乏意識、情感與真正的理解。AI 是透過演算法與龐大資料,在特定領域模擬智慧行為。
一個恰當的比喻是,AI 就像一位非常快速且能幹的學徒:它能學習模式並執行任務,但不懂得為什麼或意義何在。
結合人類洞察與 AI 的優勢,我們能達成強大成果——但始終要記得機器計算與人類思考之間的根本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