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開啟了製作「深偽」的能力——高度逼真但經過偽造的媒體。從無縫替換臉孔的影片,到聲音克隆得幾乎無法分辨真偽的語音,深偽代表了一個「眼見(或耳聞)未必為憑」的新時代。這項技術為各行各業帶來創新機會,但同時也帶來嚴重風險。

本文將探討AI 深偽技術的定義、運作原理,以及它在當今世界帶來的主要機會與危險。

什麼是深偽?

深偽是一種由 AI 生成或修改的合成媒體(影片、音訊、圖片甚至文字),能夠令人信服地模仿真實內容。此詞源自於「深度學習」(先進的 AI 演算法)與「偽造」,約於 2017 年在 Reddit 論壇中開始流行,當時用戶分享了替換名人臉孔的影片。

現代深偽常利用生成對抗網路(GAN)技術——兩個神經網路相互競爭訓練,以產生越來越逼真的偽造內容。過去十年,AI 的進步使得製作深偽變得更簡單且成本更低:只要有網路連線,人人都能使用合成媒體生成器

早期深偽因惡意用途(如將名人臉孔置入假影片)而聲名狼藉,令這項技術背負負面形象。然而,並非所有 AI 生成的合成內容都是惡意的。像許多技術一樣,深偽是一種工具——其影響(好壞)取決於使用者的目的

正如世界經濟論壇所指出,儘管存在許多負面案例,「此類合成內容同時也能帶來益處。」以下章節將探討深偽 AI 的幾個重要正面應用,並說明此技術所帶來的嚴重風險與濫用問題。

深偽

深偽 AI 的機會與正面應用

儘管深偽聲譽有爭議,但深偽(通常較中性地稱為「合成媒體」)在創意、教育與人道領域提供多項正面應用

  • 娛樂與媒體:電影製作人利用深偽技術創造驚人的視覺效果,甚至能「返老還童」演員。例如,最新的《印第安納瓊斯》電影透過訓練 AI 使用哈里森·福特過去數十年的影像,數位重現年輕版的他。此技術能讓歷史人物或已故演員重現於新作品中,並透過精準對嘴提升配音品質。整體而言,深偽能在電影、電視與遊戲中製作更具沉浸感與真實感的內容。

  • 教育與訓練:深偽技術能讓學習體驗更生動互動。教師可生成教育模擬或歷史重現,呈現栩栩如生的名人形象,讓歷史或科學課程更具吸引力。
    AI 創造的逼真角色扮演場景(例如模擬醫療急救或飛行駕駛艙情境)能協助醫療、航空、軍事等專業人員訓練,讓學習者在安全可控環境中準備面對真實挑戰。

  • 無障礙與溝通:AI 生成的媒體打破語言與溝通障礙。深偽翻譯器能將影片配音成多種語言,同時保留講者的聲音與肢體語言——藝術家 FKA Twigs 甚至創造了自己會說不懂語言的深偽版本。這具備救命潛力:緊急服務已使用 AI 語音翻譯加速 911 通話的理解,關鍵時刻翻譯時間縮短高達 70%。
    同樣地,深偽驅動的手語虛擬人正在開發中,能將語音翻譯成手語,為聽障人士製作極為逼真的手語影片,早期研究顯示演算法難以分辨真偽。另一重要應用是為失語者克隆個人聲音——例如,一位罹患神經退化疾病的美國女國會議員,使用 AI 生成的聲音克隆在無法開口後仍能以「自己的語調」發言。
    這些應用展現深偽技術提升無障礙溝通與保存個人聲音的能力。

  • 醫療與治療:在醫學領域,合成媒體能協助研究與病患福祉。AI 生成的醫療影像可擴充診斷演算法的訓練資料——一項研究發現,主要使用 GAN 生成的 MRI 影像訓練的腫瘤檢測 AI 系統,表現與使用真實掃描的系統相當。這表示深偽能在不危及病患隱私的前提下,提供大量訓練資料,提升醫療 AI。
    在治療方面,受控的深偽影片能安撫病患。例如,照護者嘗試製作影片,讓阿茲海默症患者看到親人年輕時的模樣(患者記憶最深刻的時期),減輕混亂與焦慮。在公共衛生宣導中,深偽技術也發揮強大效果:一場反瘧疾活動中,足球明星大衛·貝克漢的影片被 AI 修改成能用九種語言「說話」,幫助該宣導觸及全球五億人。這展現合成媒體能放大重要訊息,觸及多元族群。

  • 隱私與匿名:矛盾的是,同樣的臉部替換技術既能製造假新聞,也能保護隱私。活動家、吹哨者或弱勢族群可透過 AI 生成的逼真臉孔替代真實面貌,隱藏身份而非使用明顯模糊處理。
    著名案例是紀錄片《歡迎來到車臣》(2020),利用 AI 臉部覆蓋技術遮蔽逃避迫害的 LGBT 活動家身份,同時保留其表情與情感,使觀眾能感受到其人性,儘管所見臉孔非真實。
    研究者正將此概念擴展為日常隱私工具——例如,實驗性「匿名化系統」能在社群媒體上自動替換未同意被識別者的臉孔為合成相似臉。類似地,「聲音皮膚」技術能即時改變講者聲音(如線上遊戲或虛擬會議中),防止偏見或騷擾,同時傳達原始情緒與意圖。
    這些應用顯示深偽有助於個人掌控數位身份與安全。

深偽臉部替換可用於匿名化個人。例如,電影《歡迎來到車臣》透過 AI 將志願演員的臉覆蓋在高風險活動家的臉上,隱藏其身份同時保留自然表情,展現合成媒體在敏感情境中保護隱私的能力。

總結來說,深偽是一把雙面刃。一方面,「合成內容本身無固有好壞——其影響取決於使用者及其意圖」。上述例子凸顯了利用深偽技術促進創意、溝通與社會公益的機會

然而,這項強大工具的另一面是惡意使用時帶來的巨大危害。近年來已有許多關於深偽欺騙與濫用的警示案例,以下將進一步探討。

深偽 AI 的機會與正面應用

深偽的風險與濫用

易於製作的深偽普及也引發嚴重的擔憂與威脅。2023 年一項調查顯示,60% 的美國人對深偽感到「非常擔憂」,將其列為首要的 AI 相關恐懼。深偽技術的主要風險包括:

  • 錯誤資訊與政治操控:深偽可被用作大規模散播假訊息的武器。偽造的公眾人物影片或音訊可能呈現他們說出或做出從未發生的事,誤導大眾。此類謊言可能破壞對機構的信任、影響輿論,甚至引發動亂。

    例如,在俄烏戰爭期間,一段深偽影片流傳,顯示總統澤連斯基似乎投降;雖因頭部比例異常與聲音怪異迅速被揭穿,但此事件展示了敵對勢力利用 AI 偽造宣傳的潛力。
    同樣地,2023 年一張五角大廈附近「爆炸」的假圖在網路瘋傳,導致股市短暫下跌,後經官方澄清為 AI 生成。

    隨著深偽技術進步,擔憂在於它可能製造極具說服力的假新聞,削弱公眾辨別真偽的能力。這不僅散播謊言,也造成令人寒心的「說謊者紅利」效應——人們可能開始質疑真實影片或證據,聲稱它們是深偽。整體結果是事實被侵蝕,媒體與民主討論信任進一步流失。

  • 非自願色情與騷擾:深偽最早且最普遍的惡意用途之一是製作假色情內容。攻擊者(通常透過匿名論壇或應用程式)利用少量照片生成逼真的色情影片,通常針對女性,且未經同意。這是嚴重的隱私侵犯與性騷擾。

    研究發現,網路上約 90–95% 的深偽影片為非自願色情,幾乎全是女性受害者。此類假影片對個人造成極大傷害,包括羞辱、創傷、名譽損害甚至勒索威脅。知名女演員、記者乃至私人個人都曾遭遇臉孔被貼到成人內容中。

    執法機關與政策制定者對此趨勢日益警覺;例如美國多州及聯邦政府已提出或通過法律,將深偽色情定為犯罪並提供受害者法律救濟。深偽色情的危害凸顯此技術如何被濫用來侵犯隱私、針對個人(多帶有反女性偏見)並低成本散播誹謗性假影像。

  • 詐騙與冒充騙局:深偽成為網路犯罪的新利器。AI 生成的聲音克隆甚至即時影片深偽被用來冒充可信人物進行詐騙。聯邦調查局警告,犯罪分子利用AI 聲音/影片克隆冒充家人、同事或高層主管,誘使受害者匯款或洩露敏感資訊。

    這類詐騙是高科技版的「冒充」詐騙,已造成重大損失。真實案例中,小偷利用 AI 模仿 CEO 聲音,成功說服員工匯出22 萬歐元(約 24 萬美元)。另一起事件中,犯罪分子在 Zoom 會議中深偽公司 CFO 的影像,授權將 2500 萬美元轉入詐騙帳戶。

    此類深偽驅動的社交工程攻擊正快速增加——報告顯示過去幾年全球深偽詐騙激增。高度可信的假聲音/影片結合數位通訊速度,讓受害者措手不及。企業尤其易受「CEO 詐騙」或假高層指令影響。

    若員工未受訓練對視聽媒體保持懷疑,可能會遵從看似合法的深偽指令,導致資金被盜、資料外洩或其他重大損失。此威脅促使資安專家呼籲加強身份驗證措施(例如使用安全的後台通道確認請求)及技術偵測工具,以驗證敏感交易中的音訊與影片真偽。

  • 信任侵蝕與法律挑戰:深偽的出現模糊了現實與虛構的界線,引發廣泛的社會與倫理疑慮。隨著假內容越來越逼真,人們可能開始懷疑真實證據——這對司法與公共信任是危險的情況。

    例如,真實的違法影片可能被違法者指稱為「深偽」,使新聞報導與法律程序複雜化。對於數位媒體信任的侵蝕難以量化,但長遠來看極具破壞力。

    深偽也帶來棘手的法律問題:AI 生成的人像權利歸屬為何?誹謗或毀謗法律如何適用於損害名譽的假影片?還有同意與倫理問題——未經許可使用他人臉孔或聲音製作深偽,通常被視為權利侵害,但法律尚在追趕此現實。

    部分司法管轄區已開始要求修改過的媒體必須明確標示,尤其用於政治廣告或選舉時。此外,社群平台也面臨壓力,需偵測並移除有害深偽,類似處理其他形式的錯誤資訊或操控媒體。

    技術層面上,偵測深偽是一場「軍備競賽」。研究者正開發 AI 偵測系統,尋找細微的偽造痕跡(如臉部血流或眨眼模式異常)。然而,偵測技術進步的同時,深偽製作方法也在演進以規避偵測,形成持續的攻防戰。

    所有這些挑戰顯示,社會必須面對如何在 AI 時代真實驗證媒體,並追究深偽創作者濫用責任。

深偽的風險與濫用

駕馭深偽時代:尋求平衡

AI 深偽呈現科技進步的經典兩難:巨大的承諾與潛在的危險並存。一方面,我們擁有前所未有的創意與益處——從保存聲音、翻譯語言,到構想新型敘事與保護隱私。

另一方面,深偽的惡意使用威脅隱私、安全與公共信任。未來關鍵在於最大化利益,同時降低危害

多方正積極努力。科技公司與研究者投入偵測工具與真實性框架(如數位浮水印或內容驗證標準),協助大眾分辨真偽媒體。全球政策制定者也在探討立法,遏止最嚴重的深偽濫用——例如禁止假色情、選舉錯誤資訊,或要求 AI 修改媒體時揭露事實。

然而,僅靠法規難以應對技術快速演進與跨域特性。教育與意識提升同樣重要:數位素養課程能教導民眾批判性評估媒體,警覺深偽跡象,就像人們學會辨識電子郵件詐騙或網路釣魚一樣。

若使用者知道「完美」或轟動的影像可能是偽造的,他們在反應或分享前便能多加思考。

>>> 點擊了解更多:

AI 在數位時代的角色

AI 與資料安全議題

駕馭深偽時代


最終,深偽現象已成定局——「魔瓶已開,無法再封回」。專家主張採取平衡策略:鼓勵合成媒體的負責任創新,同時建立強有力的防護措施以防止濫用。

這意味著在倫理指導下推動正面應用(娛樂、教育、無障礙等),並同步投資安全措施、法律架構與規範,懲治惡意使用。透過共同努力——技術專家、監管者、企業與公民攜手合作——我們能打造一個深偽 AI 「普及、熟悉且值得信賴」的未來。在這樣的未來,我們善用深偽帶來的創意與便利,同時警覺並抵禦其帶來的新型欺騙。

機會令人振奮,風險亦真實——認識兩者是塑造造福全社會的 AI 媒體生態的第一步。

外部參考資料
本文內容參考以下外部資料來源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