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對職場的影響
人工智慧(AI)正在改變全球就業市場,為勞工與企業帶來機會與挑戰。AI自動化重複性工作並提升生產力,同時也引發職位流失與新技能需求的擔憂。了解AI對職場的影響,有助個人與組織為數位時代的未來工作做好準備。
AI如何影響職場?...
人工智慧(AI)正迅速改變工作世界。從工廠車間到企業辦公室,AI技術正在自動化任務、增強人類能力,甚至創造全新職務。
這種雙重特性——取代部分工作同時創造其他職位——在全球引發了既興奮又擔憂的反應。
站在這場科技革命的前沿,了解AI如何影響各行各業的工作,以及這對未來職場意味著什麼,至關重要。
AI與職位流失:自動化威脅
關於AI最大的擔憂之一是其可能通過自動化取代勞工。先進的演算法和機器人現在能以比人類更快、更低成本完成許多例行或重複性工作。
生成式AI可能使全球約3億全職工作面臨自動化威脅,約占全球勞動力的9%。
— 高盛分析
許多高風險職位集中在資料處理、行政支援和例行製造業等領域。
製造業自動化
- 自2000年以來裁減170萬製造業職位
 - 組裝線工作自動化
 - 體力勞動被取代
 
白領自動化
- 資料分析與內容生成
 - 客戶服務互動
 - 行政與文書工作
 
最易受影響的職業類別
文書與行政
客戶服務
零售與銀行

未來預測
隨著AI持續進步,專家警告自動化範圍可能擴大。有研究預測,若AI能力維持現有速度,到2030年代中期,近50%的工作可能至少部分自動化。
這意味著受影響職位的勞工可能轉向專注於工作中更高層次或更具人性化的部分,而非一夕被取代。
經濟學家常將此與過去科技變革相比較——雖然自動提款機自動化了基本銀行交易,銀行員工則轉向關係管理與銷售。同理,若AI處理繁瑣工作,人類可專注於策略、創意或人際互動任務。
然而,AI帶來的短期衝擊對許多勞工而言確實存在,且影響遍及多個產業。
AI作為職位創造者:新角色與機會
儘管挑戰存在,AI不僅是職位殺手,更是強大的職位創造引擎。歷史證明,重大科技進步長期來看往往創造的工作多於消失,AI似乎也將遵循此趨勢。
技術進步(包括AI)預計到2030年將創造1.7億個新工作,同時取代約9200萬個現有職位。全球淨增約7800萬個工作機會。
— 世界經濟論壇分析
換言之,未來職場可能充滿新機會——前提是勞工具備抓住這些機會的技能。
新興AI專注職務
核心AI專家
推動AI開發的高需求技術職位。
- AI專家與研究員
 - 機器學習工程師
 - 資料科學家與分析師
 - 大數據專家
 
AI支援生態系
支持AI實施的新興職類。
- AI模型訓練師
 - 提示工程師
 - AI倫理學家
 - 可解釋性專家
 
AI促進人本領域成長
關鍵是,AI也能透過提升生產力與降低成本,促進非科技領域的職位成長。以醫療為例:AI工具可協助醫師分析醫療影像或建議診斷,讓醫護人員服務更多病患,進而帶動醫療人力需求增加。
醫療保健
教育
物流

2030年預計最大職位增減趨勢。此圖表取自世界經濟論壇的2025年未來職場報告,展示2030年全球預期職位增減最多的職業。
高需求產業
- 農業工人:食品安全投資
 - 配送司機:電商成長
 - 軟體開發者:數位轉型
 - 照護人員:人口老化
 
易受自動化影響職務
- 資料輸入員:例行處理
 - 秘書:行政自動化
 - 銀行櫃員:數位銀行
 - 收銀員:自助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部分職位將消失,但許多該職位的勞工將轉換至新職務——通常是圖表左側成長的職位。
這凸顯了隨著工作性質演變,再培訓與職涯轉換的重要性。
產業全面影響:各行各業感受變革
AI對職場的影響幾乎遍及所有產業。早期許多人以為AI只會擾動科技公司或高度數位化企業,但現在我們知道影響範圍更廣泛。
從製造業到醫療保健,從金融到農業,沒有產業能完全免於AI影響。然而,影響的性質與程度因產業而異:
製造與物流
此產業多年來已廣泛自動化,AI正加速此趨勢。機器人與AI導引機械負責工廠與倉庫的組裝、焊接、包裝及庫存管理。
傳統製造業
- 組裝線工人
 - 人工品管員
 - 基礎機械操作員
 
科技強化製造
- 機器人工程師
 - AI系統整合師
 - 維修技術員
 
AI也優化供應鏈——預測需求、管理庫存與路由運輸——提升生產力,並帶動物流協調員與資料分析師等職位成長。
金融與銀行
金融業正經歷AI驅動的運作轉型。演算法交易系統已自動化許多曾需大量分析師的股票與外匯交易工作。
- 詐欺偵測:AI模型識別可疑交易
 - 風險評估:自動化信用評分與承保
 - 客戶服務:聊天機器人處理例行詢問
 - 投資分析:AI協助投資組合管理
 
零售與客戶服務
零售自動化改變了店員、收銀員與銷售代表的工作景觀。自助結帳機與線上購物機器人大幅減少實體店面結帳與銷售人力需求。
自動化影響
- 自助結帳系統
 - AI聊天機器人支援
 - 無人商店購物
 
新機會
- 客戶體驗管理
 - 電商履約
 - 數位行銷職務
 
醫療保健
AI對醫療職位的影響主要是輔助而非取代。AI用於分析醫療影像(放射科)、建議治療方案、轉錄醫療紀錄,甚至透過智慧裝置監控病患生命徵象。
例如,AI可標示X光中疾病早期跡象供放射科醫師審查,節省時間。醫師能服務更多病患,護理人員則可自動化例行記錄,專注於病患照護。
護理及其他照護職位預計在本世代末顯著成長。許多人視AI為釋放醫療人員從事同理心與人本照護的工具,而非威脅。
教育與專業服務
教育、法律服務與顧問等領域也在適應AI。在教育方面,AI輔導系統與自動評分軟體減輕教師行政負擔,但教師仍需提供指導、批判性回饋與學生的社會情感支持。
- AI個人化學習體驗
 - 教師更專注於指導
 - 行政工作自動化
 - 教育科技新職務出現
 
在法律領域,AI可快速草擬例行合約或進行文件審查(電子發現),減少初級律師或助理的繁瑣工作。結果是部分入門法律職位減少,但律師能專注於複雜分析、法庭策略與客戶互動。

各產業面臨的挑戰是管理這一轉型——協助現有勞工轉換新職或提升技能,因應舊職務演變或消失。
技能格局變化:適應AI驅動的職場
隨著AI改變工作,也改變了在職場中茁壯所需的技能。在AI時代,先進技術技能與強大的人本技能同樣重要。
這意味著終身學習與技能提升已成必須。勞工不能再依賴早期職涯獲得的固定技能組,持續培訓成為因應AI變革的新常態。
雙重技能需求
AI與數位素養
- AI與機器學習
 - 資料分析與解讀
 - 數位工具熟練度
 - 程式設計與自動化
 
獨有人類能力
- 批判性思維與創造力
 - 情緒智慧
 - 溝通與領導力
 - 問題解決與適應力
 
企業對技能缺口的回應
企業意識到迫在眉睫的技能缺口,並積極回應。約85%的雇主表示計劃加大對員工技能提升與再培訓計劃的投資,以應對AI帶來的挑戰。
正規培訓
結構化課程涵蓋資料科學、AI與數位技術。
在職指導
實務指導使用新軟體與AI工具。
線上認證
專業證照涵蓋提示工程、AI倫理等領域。
63%的雇主表示技能缺口是採用新技術的主要障礙。若勞動力缺乏適當技能,企業無法充分實施AI與其他創新。
— 產業技能缺口調查
個人勞工策略
年輕專業人士
中年職場人士
教育體系

因此,未來屬於那些與AI協作的人:掌握使用AI工具的技能,並專注於獨有人類天賦的領域。
全球視角:不平等、政策與未來職場
AI對職場的影響在全球並不均衡。各國與不同族群間存在明顯差異,引發不平等擴大的擔憂。
地區影響差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發現,約有60%的先進經濟體工作可能在未來受AI影響,相較之下,新興市場為40%,低收入國家則為26%。
不平等問題
在國內,若管理不當,AI也可能擴大不平等。通常,高技能與高收入勞工較能受益於AI——他們能利用演算法提升生產力並獲得更高薪資。
高技能勞工
- AI工程師與管理者
 - 生產力與薪資提升
 - 更佳適應AI工具
 
低技能勞工
- 例行辦公室職員
 - 職位流失風險
 - 薪資停滯可能
 
在多數情境下,若無介入,AI可能加劇整體不平等。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警告
政策回應架構
這些複雜性意味著政策制定者扮演關鍵角色,協助平穩轉型。政府、教育機構與企業需合作制定政策,幫助勞工適應AI影響。
安全網
失業救濟與職業介紹服務
再培訓
技能發展與轉職計劃
規範
倫理AI部署指導方針
政策工具與倡議
教育與培訓
- 學徒制與職業訓練
 - 數位素養計劃
 - 終身學習帳戶
 - 強調STEM教育
 
勞工保護
- 鼓勵勞工再培訓的激勵措施
 - 公共職位創造計劃
 - 更新勞動法規
 - 普遍基本收入討論
 
需要「謹慎平衡的政策」,既能發揮AI優勢,也能保護人民。這包括培訓、安全網及強健的勞動市場機構。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克里斯塔琳娜·格奧爾基耶娃
AI作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AI本身也能成為解決方案的一環。正如AI擾動職場,它也能協助勞工與政策制定者應對變革。
- 職位匹配:AI工具協助人們配對新工作或培訓計劃
 - 個人化學習:AI平台提供客製化技能發展
 - 勞動市場預測:預測未來技能需求以利目標教育
 - 風險分析:識別最易受自動化影響的地區或產業
 

總之,雖然AI帶來挑戰,但也能成為打造更高生產力且更具人文關懷未來職場的盟友——只要我們做出正確選擇。AI時代已來臨,透過審慎行動,可引導其走向普惠繁榮,而非加劇不平等。
結論:駕馭AI驅動的未來職場
AI對職場的影響深遠且多面向。它消除部分職務,劇烈改變許多其他職位,同時為具備適當技能者創造新機會。
在各產業中,人機平衡正在轉變:AI承擔更多重複性工作,人類則被推向更高層次職能。
隨著AI處理例行任務,人們有機會從事更有意義與創造性的工作。且隨著AI推動經濟成長(部分估計未來數年全球GDP可增7%),這種成長將轉化為我們今日難以想像的職位創造。
前進之路:投資於人力
最終結果——AI是否導致大規模失業或豐裕時代——取決於我們如何管理這一轉型。投資於人力至關重要。
技能發展
裝備勞工與AI協作的技能,並重新設計教育以面向未來。
支援系統
為受衝擊者提供安全網與轉型協助。
協作方式
企業、政府與機構共同推動負責任的AI採用。
企業責任
企業必須以增強勞動力而非僅削減成本的方式擁抱AI。
政府行動
政府需制定鼓勵創新同時提供保障與培訓的政策。
全球合作
國際協作協助發展中國家有益採用AI。
AI時代已來臨,我們仍有能力確保其帶來全民繁榮。
— 未來職場報告
總之,AI是一項強大工具,其對職場的影響取決於我們的集體作為。若我們迎接挑戰,能善用AI釋放人類潛能,創造更高效且更有價值與人文關懷的未來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