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與工業中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正透過優化生產、降低成本及提升效率,改變製造業與工業。從預測性維護和品質控制到供應鏈自動化,AI推動創新,打造更智能的工廠。

人工智能正迅速改變製造業,提升效率、改善品質,並實現更智能的生產。行業調查顯示約有 90% 的製造商 已經在使用某種形式的 AI,但許多人仍感覺落後於競爭對手。

市場增長
隨著企業投資自動化和智能工廠,製造業中的 AI 預計到 2028 年將達到 208 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為 45–57%。
高層共識
89% 的高層管理者 認為 AI 是實現增長的關鍵,採用 AI 對競爭優勢至關重要。
行業影響
AI 革新生產、供應鏈和產品設計,同時帶來數據、安全和員工技能的新挑戰。
行業洞察:根據世界經濟論壇,AI 採用已非選擇,而是製造商維持市場地位及推動可持續增長的基本要求。

主要 AI 技術與應用案例

製造商運用多種 AI 技術來自動化及優化多個運營領域的生產:

預測性維護

AI 演算法分析機器感測器數據,預測設備故障。透過機器學習模型和數碼孿生,企業可主動安排維護。

  • 大幅減少停機時間和維修成本
  • 主要汽車製造商預測裝配線機械人故障
  • 安排非高峰時段維修

電腦視覺品質控制

先進視覺系統即時檢查產品,速度和準確度遠超人工檢驗。

  • 攝影機與 AI 比對零件與理想規格
  • 即時標記異常
  • 減少浪費和次品,且不影響生產速度

協作機械人(Cobots)

新一代 AI 驅動機械人可安全與人類共事,處理重複、精密或繁重工作。

  • 電子製造商使用協作機械人放置微小元件
  • 人類專注監控及創意解決問題
  • 提升生產力與人體工學

數碼孿生與物聯網

機械或整廠的虛擬複製品可進行模擬和優化,無需中斷實際生產線。

  • 實時物聯網感測器數據驅動孿生體
  • 工程師模擬「假設」情境
  • 優化佈局並預測結果

生成式設計與 AI 驅動產品開發

透過訓練材料、限制條件及過往設計數據,生成式 AI 工具可自動創建優化零件和原型。航空航天及汽車公司已用於輕量且強韌的零件設計。

  • 自動生成優化零件設計
  • 快速適應客戶偏好,實現大規模定制
  • 縮短上市時間,且不影響生產

這些「智能工廠」系統利用連接設備和數據分析,使生產能即時自我調整。結果是高度靈活、高效的工廠,AI 持續監控運作,最大化產能並減少浪費,無需人工干預。

— IBM,智能製造研究
主要 AI 技術與應用案例
主要 AI 技術與應用案例

AI 在製造業的優勢

AI 在製造運營中帶來多重優勢,將傳統工廠轉型為智能、數據驅動的企業:

提升效率與生產力

AI 驅動的流程控制與優化,讓相同資源產出更多。實時 AI 監控可在高峰期加速機器,低谷時減速,最大化整體利用率。

減少停機與成本

透過預測故障,AI 將非計劃停機降至最低。預測性維護可減少高達 25% 的維護成本及 30% 的停機時間,確保工廠全天候順暢運作。

提升品質與減少浪費

AI 檢測與控制提升品質並減少報廢。電腦視覺能捕捉人眼可能忽略的缺陷,AI 優化流程降低變異,減少環境足跡。

加快創新週期

AI 透過生成式設計和快速原型加速研發。數碼孿生模擬和生成模型讓製造商快速高效創新,縮短上市時間。

強化供應鏈規劃

生成式 AI 和機器學習幫助企業預測需求及優化庫存。AI 驅動的模擬與情境建模提升供應鏈彈性與韌性。

改善員工安全

將危險或單調工作交由機械人,AI 使工廠更安全。員工可專注於更有趣及高價值的工作,提高工作滿意度。
維護成本降低 25%
停機時間減少 30%
工業 4.0 影響:AI 創造數據驅動企業,決策基於證據,流程持續優化。這代表從傳統裝配線跨越至全自動智能運營的飛躍。
AI 在製造業的優勢
AI 在製造業的優勢

挑戰與風險

在工業中採用 AI 面臨重大挑戰,製造商必須策略性應對:

數據質量與整合

AI 需要大量乾淨且相關的數據。製造商常有未設計為數據收集的舊設備,歷史數據可能孤立或不一致。

  • 舊設備缺乏現代數據收集能力
  • 歷史數據常孤立或不一致
  • 許多工廠缺乏乾淨、結構化、應用特定數據
  • 缺乏高質量數據,AI 模型可能不準確
關鍵挑戰:IBM 指出製造商常「缺乏可靠洞察所需的乾淨、結構化及應用特定數據」,尤其在品質控制應用中。

網絡安全與運營風險

連接機器及部署 AI 增加網絡威脅風險。每個新感測器或軟件系統都可能成為攻擊面。

  • 連接設備增加攻擊面
  • 違規或惡意軟件可能癱瘓生產
  • 實驗性 AI 模型在關鍵任務中可能不完全可靠
  • 需強化安全投資與規範
安全優先:製造商必須投資強健的網絡安全措施,保護 AI 系統免受可能中斷整條生產線的攻擊。

技能與員工影響

懂得 AI 與工廠運作的工程師和數據科學家短缺,造成實施障礙。

  • 缺乏具 AI 知識的製造工程師
  • 員工因工作安全憂慮而抗拒
  • 需大量再培訓計劃
  • 變革管理需明確溝通
正面觀點:AI 更多是輔助員工而非取代,將重複工作交給機器,人類專注創意與監督。

成本與標準

實施 AI 需大量前期投資,且行業標準尚不完善。

  • 感測器、軟件及計算基礎設施成本高
  • 對小型製造商尤為挑戰
  • 缺乏行業驗證 AI 系統的標準
  • 缺少透明、公平及安全的框架
實施策略:企業須謹慎規劃投資回報,通常先從試點項目開始,再全面推廣以控制成本並驗證效果。
挑戰

主要障礙

  • 舊設備整合
  • 數據質量問題
  • 技能短缺
  • 高實施成本
  • 網絡安全風險
解決方案

策略方法

  • 分階段實施與試點
  • 投資數據基礎設施
  • 員工培訓計劃
  • 以投資回報為導向的部署
  • 安全優先架構
製造業與工業中 AI 的挑戰與風險
製造業與工業中 AI 的挑戰與風險

未來趨勢與展望

工業中 AI 的發展曲線陡峭。專家預測結合其他技術,未來十年將重塑工廠:

生成式 AI + 數碼孿生

分析師預見生成式 AI 與數碼孿生模型融合,將革新製造,開啟設計、模擬及實時預測分析新時代。

  • 由被動反應轉為主動優化
  • 大幅提升效率與可持續性
  • 增強韌性與適應力

工業 5.0 — 以人為本的製造

在工業 4.0 基礎上,歐盟的工業 5.0 概念強調可持續性與員工福祉並重生產力。

  • 機械人處理繁重危險工作
  • 人類創意仍為核心
  • 循環及資源高效利用
  • 終身學習與數碼技能培訓

邊緣 AI 與實時分析

隨著 5G 與邊緣運算成熟,更多 AI 處理將在工廠現場完成,而非雲端。

  • 超低延遲控制系統
  • 實時品質反饋
  • 無需依賴雲端即可即時調整機器

協作機械人廣泛應用

協作機械人在汽車與電子外的更多行業快速增長。

  • 擴展至食品加工與製藥
  • 中小型工廠可負擔
  • 智能化提升,能處理複雜任務

先進材料與 3D 打印

AI 將協助設計新材料並優化複雜零件的增材製造。

  • 本地化生產能力
  • 按需製造
  • 減輕供應鏈壓力

可解釋性與倫理

製造商將投資於可解釋的 AI 系統,讓工程師能信任並驗證機器決策。

  • 可視化 AI 決策工具
  • 行業安全與公平指引
  • 透明且可驗證的流程

研究顯示,早期投資 AI 的企業將顯著提升市場份額、收入及客戶滿意度。雖然全面轉型需時間與謹慎規劃,但方向明確:AI 將驅動下一代智能、可持續及具競爭力的製造業。

— 行業研究分析
製造業與工業中 AI 的未來趨勢與展望
製造業與工業中 AI 的未來趨勢與展望

製造業與工業中的頂尖 AI 工具

Icon

Siemens MindSphere

工業物聯網及分析平台

Insights Hub(前稱 MindSphere)是西門子基於雲端的工業物聯網(IIoT)解決方案,旨在連接工業資產,收集並語境化運營數據,從而產生可行的洞察,促進製造及運營改進。它使用戶及開發者能夠監控資產健康狀況、優化流程、預測質量問題,並在整個企業中嵌入自訂分析及儀表板。

來自機器、感應器及 PLC(從邊緣到雲端)的即時連接及數據擷取
預建工業應用程式(例如 OEE、資產健康與維護、質量預測),用於性能、維護及質量分析
透過 Mendix 低代碼/無代碼開發,建立自訂儀表板、工作流程及視覺化
具擴展性的雲端架構,並整合企業系統(ERP、MES、PLM 等)
規則通知、警報、事件處理、預測性維護及異常偵測
非消費者產品;使用對象為工業/企業環境(即非免費供一般用戶使用)
免費「Start for Free」方案功能有限,僅供試用/合作夥伴使用,非完整企業級應用
學習曲線陡峭:需掌握配置、數據建模及自訂應用開發(尤其對非技術用戶)
部分用戶反映模組組合及應用間切換感覺複雜或碎片化
依地區及法規要求,可能存在數據主權/託管限制
Icon

IBM Maximo Application Suite

AI 增強資產管理套件

IBM Maximo Application Suite(MAS)是一個整合平台,將企業資產管理(EAM)、物聯網(IoT)監控、人工智能/分析及維護優化融合於一體。MAS 使組織能夠實時監控資產健康狀況、預測故障、優化維護計劃,並推動跨行業的運營效率提升。

MAS 應用程式統一套件:Maximo Manage(EAM)、Monitor(資產監控)、Health、Predict、Visual Inspection、Assist 等。
具備 AI / 預測性維護及分析功能,預測故障並優化生命周期干預。
基於容器的部署於 Red Hat OpenShift;支援本地、混合或公有雲環境。
採用基於 AppPoints 的信用點數授權模式,靈活擴展及模組授權。
技術人員可透過 Maximo Mobile 行動存取:檢查、工單、資產更新,甚至支援離線操作。
無免費版本:MAS 需付費授權(AppPoints、SaaS 或客戶自管)。
SaaS 模式下,客戶對系統管理、作業系統、資料庫或檔案系統的存取有限,這些由 IBM SRE/支援管理。
多數配置不支援 Java 擴充(尤其新客戶);建議以自動化腳本取代舊有 Java 自訂。
僅支援 IBM DB2 作為資料庫後端;MAS SaaS 環境不支援 Oracle 或 SQL Server。
第三方獨立應用程式不會托管於 MAS SaaS 環境內,須外部整合。
Icon

Mech-Mind Robotics

AI 驅動的 3D 視覺機械人

Mech-Mind Robotics 是一家中國工業自動化公司,專注於整合 3D 視覺感測、AI 軟件及機械人控制,打造智能機械人系統。其產品組合包括工業 3D 攝影機(Mech-Eye)、視覺與 AI 演算法軟件(Mech-Vision、Mech-DLK)、機械人編程工具(Mech-Viz)及測量/檢測軟件(Mech-MSR)。Mech-Mind 的解決方案已在全球物流、汽車、金屬加工、消費電子等多個行業部署。

3D 視覺與感測硬件(Mech-Eye 系列):提供深度點雲、雷射輪廓掃描及結構光捕捉複雜物體。
視覺演算法與 AI(Mech-Vision、Mech-DLK):支援無程式碼介面、深度學習、姿態估計、特徵匹配、手眼校準及困難環境下物體識別。
機械人編程與路徑規劃(Mech-Viz):視覺化無程式碼編程;碰撞檢測;自動軌跡規劃;一鍵跨品牌 3D 模擬。
3D 測量與檢測(Mech-MSR):無程式碼圖形介面,支援 2D/3D 檢測流程組合,用於品質控制及線上測量。
整合軟件架構與介面(Mech-Center、Mech-Interface):統一控制、狀態監控、數據路由及外部介面(TCP、PLC 適配器)。
無公開免費或開源版本;可能為商業/企業方案
部署複雜:整合視覺硬件、機械手臂及校準需專業知識
硬件依賴性強:性能高度依賴攝影機品質、照明及感測器配置
機械人適配與相容性:雖支援多品牌,但部分邊緣案例可能不支援
在受限或狹小環境中,硬件、感測器及配置成本可能限制可行性
Icon

GE Digital

工業物聯網及資產效能套件

GE Digital 的資產效能管理(APM)是一套全面的軟件套件,旨在協助工業組織最大化資產可靠性、降低運營風險及減少維護成本。基於模組化架構,GE APM 允許組織部署單一 APM 應用程式或將多個應用程式整合成企業級解決方案。透過先進分析、數碼孿生及風險導向的資產策略,支援預測性維護及數據驅動的決策制定。

模組化架構及可組合應用程式(例如資產策略、健康狀況、可靠性、機械完整性)
先進分析及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用於故障預測及異常檢測
數碼孿生及三維模型視覺化,與資產數據整合
基於風險的策略及資產關鍵性工具,優化投資及維護優先次序
靈活部署:本地或雲端選項,配合微服務及可擴展基礎設施
無免費或免費試用計劃;需付費授權及部署費用(企業解決方案)
複雜度高:需具備分析、OT/IT 整合及領域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進行配置
整合負擔:將 APM 與現有 EAM、歷史數據庫或舊系統連接,可能需投入大量努力及定制開發
視覺化/孿生功能可能需額外模組或合作夥伴支持(例如三維模型支援)
在資源極度受限環境下,計算、存儲及數據吞吐需求可能構成挑戰
主要結論:AI 將更深度融入工業運營。早期投資 AI 的企業將顯著提升市場份額、收入及客戶滿意度。雖然全面轉型需時間與謹慎規劃,但方向明確:AI 將驅動下一代智能、可持續及具競爭力的製造業。
96 內容創作者及部落格貢獻者
Rosie Ha 是 Inviai 的作者,專注分享人工智能的知識與解決方案。憑藉在商業、內容創作及自動化等多個領域應用 AI 的經驗,Rosie Ha 將帶來易明、實用且具啟發性的文章。Rosie Ha 的使命是協助大家有效運用 AI,提高生產力並擴展創意潛能。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