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人工智能的风险
人工智能(AI)带来了许多好处,但如果被滥用或无控制地使用,也会带来诸多风险。从数据安全问题、信息失真、版权侵权到劳动力替代风险,AI带来了需要有效识别和管理的挑战。了解使用AI的风险有助于个人和企业安全、可持续地应用这项技术。
人工智能(AI)现已融入从智能手机助手、社交媒体信息流到医疗和交通的方方面面。这些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处,但也伴随着重大风险和挑战。
本文将与INVIAI一起探讨使用人工智能的风险,涵盖所有领域和类型的AI——从聊天机器人和算法到机器人——基于官方和国际来源的见解。
AI系统中的偏见与歧视
AI的一个主要风险是偏见和不公平歧视的固化。AI模型从可能反映历史偏见或不平等的数据中学习;因此,AI系统可能基于种族、性别或其他特征以延续不公的方式区别对待人群。
功能失常的通用AI可能因涉及种族、性别、文化、年龄和残疾等受保护特征的偏见决策而造成伤害。
— 国际人工智能安全报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全球机构警告称,如果没有公平措施,AI有风险“复制现实世界的偏见和歧视,加剧分裂,威胁基本人权和自由”。确保AI系统以多样且具代表性的数据训练并进行偏见审计,是防止自动化歧视的关键。
招聘偏见
AI招聘工具可能歧视特定人群
贷款歧视
金融算法可能基于受保护特征不公平地拒绝贷款
执法不公
预测性执法可能强化现有执法偏见

错误信息与深度伪造的危险
AI生成超逼真文本、图像和视频的能力引发了对错误信息泛滥的担忧。生成式AI可以制作令人信服的假新闻文章、伪造图像或深度伪造视频,难以与真实内容区分。
事实上,由AI推动的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构成了“对民主进程的最大挑战之一”——尤其是在数十亿人即将投票的选举中。合成媒体如深度伪造视频和AI克隆声音可被用作传播宣传、冒充公众人物或实施欺诈的工具。
深度伪造视频
声音克隆
官方警告称,恶意行为者可利用AI进行大规模虚假信息活动,更容易在社交网络上泛滥假内容,制造混乱。风险在于形成一个公民无法信任所见所闻的愤世嫉俗的信息环境,破坏公共话语和民主。

隐私威胁与大规模监控
AI的广泛应用引发了严重的隐私担忧。AI系统通常需要大量个人数据——从我们的面部和声音到购物习惯和位置——以有效运行。没有强有力的保护措施,这些数据可能被滥用或剥削。
例如,面部识别和预测算法可能实现无处不在的监控,追踪个人的每一个动作或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评估其行为。
面部识别
在公共场所持续追踪个人
- 身份追踪
 - 行为分析
 
预测分析
AI分析揭示个人隐私细节
- 健康状况
 - 政治信仰
 
社会评分
基于行为模式对公民进行评分
- 信用评分
 - 社会合规
 
隐私是保护人类尊严、自主权和行为能力的基本权利,必须在AI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得到尊重。
— 数据保护机构
如果AI发展超越隐私法规,个人可能失去对自身信息的控制。社会必须确保健全的数据治理、同意机制和隐私保护技术到位,防止AI技术沦为无节制监控的工具。

安全失效与意外伤害
虽然AI能以超人效率自动化决策和物理任务,但它也可能以不可预测的方式失效,导致现实世界的伤害。我们将越来越多的安全关键职责交给AI——如驾驶汽车、诊断病人或管理电网——但这些系统并非万无一失。
故障、训练数据缺陷或意外情况可能导致AI做出危险错误。自动驾驶汽车的AI可能误判行人,医疗AI可能推荐错误治疗,后果可能致命。
自动驾驶车辆
医疗AI
电网管理
应避免并解决AI系统生命周期中的不良伤害(安全风险)及攻击漏洞(安全风险),以确保人类、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安全与保障。
— 国际人工智能指南
换言之,AI系统必须经过严格测试、监控并设计有安全保障,以最大限度减少故障可能。过度依赖AI也存在风险——如果人们盲目信任自动决策,可能在出现问题时无法及时干预。
因此,确保人工监督至关重要。在医疗或交通等高风险领域,最终决策应由人类判断。维护AI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持续挑战,需AI开发者精心设计和责任文化。

职业替代与经济冲击
AI对经济的变革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AI能提升生产力并创造全新产业;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动化带来数百万工人被替代的风险。
许多工作——尤其是涉及例行、重复任务或易于分析的数据——容易被AI算法和机器人取代。
传统岗位
- 例行、重复任务
 - 数据分析岗位
 - 体力劳动职位
 - 基础客户服务
 
新技能需求
- AI协作技能
 - 创造性问题解决
 - 技术性AI管理
 - 以人为本的服务
 
虽然经济可能创造新岗位(长期来看甚至可能超过失去的岗位),但过渡期对许多人来说将十分艰难。新增岗位通常需要不同且更高级的技能,或集中在特定科技中心,导致许多被替代工人难以重新就业。
这种工人现有技能与AI驱动新岗位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若不解决,可能导致更高失业率和不平等。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警告,快速的AI发展可能带来“劳动力市场混乱和经济权力不平等”的系统性问题。
性别影响
女性占比更高的岗位面临自动化风险
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工人面临更高自动化风险
若无积极措施(如再培训项目、AI技能教育和社会保障网),AI可能加剧社会经济差距,形成技术拥有者获益最多的AI驱动经济。
为应对AI影响,准备劳动力至关重要,以确保自动化利益广泛共享,防止因大规模失业引发社会动荡。

犯罪滥用、欺诈与安全威胁
AI是一把双刃剑,既可用于正当目的,也可被恶意利用。网络犯罪分子及其他不法分子已开始利用AI增强攻击手段。
例如,AI可生成高度个性化的钓鱼邮件或语音信息(通过克隆声音)诱骗受害者泄露敏感信息或转账。它还可自动化黑客攻击,快速发现软件漏洞,或开发能自我适应躲避检测的恶意软件。
AI驱动钓鱼
自动化黑客攻击
自适应恶意软件
恶意行为者可利用AI进行大规模虚假信息传播、影响行动、欺诈和诈骗。
— 英国政府委托报告
人工智能安全中心将AI的恶意使用列为关键关注点,指出犯罪分子可能利用AI进行大规模欺诈和网络攻击。
AI带来的速度、规模和复杂性可能压倒传统防御——想象一下单日内成千上万的AI生成诈骗电话或深度伪造视频针对某公司安全。
随着AI工具更易获得,实施这些恶意活动的门槛降低,可能导致AI辅助犯罪激增。
这要求网络安全和执法采取新方法,如开发能检测深度伪造或异常行为的AI系统,并更新法律框架追究违法者责任。实质上,我们必须预见AI赋予受益者的能力,也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并做好相应准备。

军事化与自主武器
AI最令人不安的风险或许出现在战争和国家安全领域。AI正迅速被整合进军事系统,带来自主武器(“杀手机器人”)和AI驱动的战斗决策的可能性。
这些技术反应速度快于任何人类,但剥夺人类对致命武力使用的控制充满危险。AI控制的武器可能误选目标或以不可预见的方式升级冲突。
目标选择错误
AI武器可能误将平民识别为战斗人员
- 误报识别
 - 平民伤亡
 
冲突升级
自主系统可能超出人类意图升级局势
- 快速反应循环
 - 失控升级
 
如果各国竞相装备智能武器,可能引发破坏性军备竞赛。此外,AI还可能用于网络战,自动攻击关键基础设施或传播宣传,模糊和平与冲突的界限。
如果AI在战争中的发展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可能被强加于民众而无权参与其使用方式,破坏全球安全与伦理。
— 联合国
自主武器系统还带来法律和道德困境——如果AI无人机误杀平民,谁来负责?这类系统如何遵守国际人道法?
这些未解问题促使呼吁禁止或严格监管某些AI武器。确保对任何能做出生死决策的AI保持人工监督被广泛认为至关重要。否则,风险不仅是战场上的悲剧性错误,更是战争中人类责任的丧失。

缺乏透明度与问责制
当今大多数先进AI系统运作如“黑箱”——其内部逻辑即使对开发者也常不透明。这种缺乏透明度带来风险,AI决策无法解释或质疑,在司法、金融或医疗等领域尤为严重,因为解释性可能是法律或伦理要求。
如果AI拒绝贷款、诊断疾病或决定谁获得假释,我们自然想知道原因。但某些AI模型(尤其是复杂神经网络)难以提供明确理由。
法律决策
金融服务
医疗保健
缺乏透明度也可能削弱基于AI系统结果有效质疑决策的可能性,从而侵犯公平审判和有效救济的权利。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换言之,如果用户和监管者都无法理解AI如何做决策,就几乎不可能追究因错误或偏见产生的责任。
为此,专家倡导采用可解释AI技术、严格审计和监管要求,使AI决策可追溯至人工权威。
全球伦理指南坚称,应“始终能够将AI系统行为的伦理和法律责任归于某个人或组织”。人类必须最终承担责任,AI应辅助而非替代敏感事务中的人类判断。否则,我们将面临由难以理解的机器做出重要决策的世界,这将导致不公。

权力集中与不平等
AI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并不均衡——少数企业和国家主导先进AI的发展,这带来了自身风险。
尖端AI模型需要庞大的数据、人才和计算资源,目前只有科技巨头(及资金充足的政府)拥有这些资源。
这导致了高度集中的、单一的全球供应链,偏向少数公司和国家。
— 世界经济论坛
数据垄断
少数实体控制海量数据集
计算资源
昂贵基础设施仅科技巨头可用
人才集中
顶尖AI研究人员集中于少数组织
这种AI权力集中可能转化为对AI技术的垄断控制,限制竞争和消费者选择。它还带来危险,即少数公司或国家的优先事项将塑造AI,而忽视更广泛的公众利益。
这种不平衡可能加剧全球不平等:富裕国家和企业通过AI实现飞跃,而贫困社区缺乏最新工具,失业却无法享受AI带来的好处。
此外,集中的AI产业可能抑制创新(新进入者难以与现有资源竞争)并带来安全风险(关键AI基础设施由少数实体控制,成为单点故障或操控目标)。
应对这一风险需要国际合作及新规制以实现AI开发民主化——例如支持开放研究、确保公平获取数据和计算资源,以及制定政策(如欧盟拟议的AI法案)防止“AI守门人”的滥用行为。更包容的AI生态将有助于确保AI利益全球共享,而非扩大技术鸿沟。

AI的环境影响
AI风险讨论中常被忽视的是其环境足迹。AI开发,尤其是训练大型机器学习模型,消耗大量电力和计算资源。
数据中心内成千上万台耗电服务器处理AI系统学习的数据洪流。这意味着AI间接助长了碳排放和气候变化。
随着AI投资增长,运行AI模型的排放预计将急剧上升——报告预测顶级AI系统每年可能排放超过一亿吨二氧化碳,对能源基础设施造成重大压力。
换个角度看,驱动AI的数据中心使电力使用增长速度“是整体电力消费增长的四倍”。
能源消耗
用水量
电子废弃物
除了碳排放,AI还大量消耗水资源用于冷却,并因硬件快速升级产生电子废弃物。如果不加控制,AI的环境影响可能破坏全球可持续发展努力。
这一风险呼吁提升AI的能源效率并使用更清洁的能源。研究人员正在开发绿色AI技术以降低能耗,一些公司承诺抵消AI的碳足迹。然而,AI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代价仍是紧迫问题。社会在全面整合AI时,必须平衡技术进步与生态责任。

存在性与长期风险
除即时风险外,一些专家警告AI存在更为推测性、长期的风险——包括高级AI可能超出人类控制的可能性。尽管现今AI系统能力有限,研究者正积极研发更具通用性的AI,未来可能在多个领域超越人类。
这引发复杂问题:如果AI变得极其智能或自主,它会否以威胁人类存在的方式行动?虽然听起来像科幻,科技界知名人士已表达对“失控AI”情景的担忧,政府也严肃对待此议题。
专家对人类失控AI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的风险看法不一。
— 国际人工智能安全报告
科学界尚无统一共识——部分人认为超级智能AI还需数十年或可与人类价值保持一致,另一些人则认为灾难性结果虽小概率但不可忽视。
潜在存在性风险情景
- AI追求与人类价值不符的目标
 - AI能力快速且失控地提升
 - 关键决策中人类行为能力丧失
 - AI系统优化有害目标
 
长期安全措施
- AI目标对齐研究确保兼容性
 - 高风险AI研究的国际协议
 - 随着AI能力提升保持人工监督
 - 建立全球AI治理框架
 
本质上,尽管存在性风险概率较低,但不能完全排除。此类风险可能涉及AI为实现目标而损害人类福祉(经典例子是若AI被错误编程,因缺乏常识或道德约束而大规模做出有害行为)。
目前尚无AI具备此类自主性,但AI发展速度快且不可预测,本身即是风险因素。
为长期风险做准备意味着投资AI对齐研究(确保AI目标与人类价值一致)、制定高风险AI研究的国际协议(类似核武或生物武器条约),并随着AI能力提升保持人工监督。
AI的未来充满巨大潜力,但也伴随不确定性——谨慎起见,我们应在长期规划中考虑即使是低概率、高影响的风险。

负责任地引领AI未来
AI常被比作推动人类前进的强大引擎——但没有刹车和方向盘,这台引擎可能偏离轨道。正如我们所见,使用AI的风险是多方面的:从偏见算法、假新闻、隐私侵犯和职业动荡等即时问题,到安全威胁、“黑箱”决策、大型科技垄断、环境压力,甚至失控超级智能AI的远期阴影。
政府、国际组织、行业领导者和研究人员正日益合作应对这些问题——例如通过以下框架:
- 美国NIST AI风险管理框架(提升AI可信度)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AI伦理建议
 - 欧盟AI法案
 
这些努力旨在最大化AI的益处,同时最小化其负面影响,确保AI服务于人类,而非反之。
了解AI风险是管理风险的第一步。通过保持信息通畅并参与AI的开发和使用,我们可以帮助引导这项变革性技术朝着安全、公平和有益的方向发展,造福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