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I)在我們生活中越來越普遍,從 Netflix 推薦的電影建議到 Waymo 等公司的自駕車。你是否曾好奇過 AI 是如何運作的?每個智慧應用背後,其實是一個讓機器能從資料中學習並做出決策的過程。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探討AI 的運作原理,特別聚焦於目前大多數 AI 核心的機器學習系統(machine learning)

AI 根據資料「學習」並做出決策

本質上,AI 是透過從資料中學習來運作的。與其被固定程式碼編寫以應對所有情況,AI 系統(尤其是使用機器學習的系統)會被提供大量資料,並自動尋找資料中的模式(pattern)或隱藏規則

接著,AI 利用所學知識來預測或做出決策,當遇到新的資料時。這個過程類似人類學習:我們觀察許多例子,累積經驗,然後將經驗應用於新情境。

舉例來說,若要教 AI 辨識貓與狗的圖片,我們會收集數千張貓與狗的照片,並標註(例如:這張是貓,那張是狗)。AI 演算法會分析這龐大的資料庫,自動找出能區分貓狗的特徵,可能是貓有鬍鬚、臉型與狗不同等。在學習過程中,系統會逐步調整內部參數,使得辨識結果越來越準確

最終,AI 會建立一個模型,能判斷輸入的新圖片是貓還是狗。當給予一張未見過的圖片,模型會根據所學知識預測是貓或狗。若預測錯誤,AI 可透過演算法調整模型,提升下次的準確度。

AI 根據資料學習並做出決策

簡單來說,AI 的學習與運作過程通常包含以下主要步驟

  • 資料收集(Input)

首先,AI 需要輸入資料來學習。資料形式多樣:數字、文字、圖片、聲音等,且通常會被仔細收集與整理。例如,要訓練 AI 辨識貓,需收集數萬張貓(及非貓)圖片並標註。此階段資料的質與量非常關鍵——資料越多越多元,AI 學習效果越好

  • 模型訓練(Learning/Training)

接著是機器從資料中學習的階段。輸入資料會被送入學習演算法(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演算法會尋找資料中的模式或關聯,並逐步調整內部參數以符合資料特性。

人工神經網路(在深度學習中常見)為例,訓練過程是透過多次迭代調整神經元間連結的權重(weights)。AI 持續在訓練資料上做預測,並根據預測結果與實際結果的差異進行自我修正(此過程稱為反向傳播,backpropagation)。

重要的是,AI 在此階段是從經驗(樣本資料)中學習,類似學生透過練習題目:犯錯後修正並改進。

  • 預測/推論(Inference)

訓練完成後,AI 會擁有一個已學習的模型。當接收到新的輸入資料(未曾見過的),AI 可以應用模型做出預測或決策

例如,訓練完成的 AI 貓狗分類模型能對新圖片判斷「這是貓」的機率。類似地,學習銀行交易資料的 AI 可預測新交易是否詐騙;學習醫療資料的模型則能為新病患提供診斷建議。這階段稱為推論(inference)——AI 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情境。

  • 調整與優化(Feedback & Improvement)

AI(尤其是機器學習系統)的一大特點是能夠隨時間自我優化。若 AI 的結果收到回饋(例如人類指出預測正確或錯誤),系統可透過調整模型來提升準確度。

以貓狗分類為例,若模型誤判某些圖片,工程師可補充困難案例的資料,或調整模型架構與超參數,讓 AI 持續學習。透過不斷更新,AI 會隨時間變得更準確、更智慧

這就像你根據老師的指導修正錯誤,累積經驗。對於某些特殊 AI 系統(如遊戲中的強化學習),自我調整甚至會持續於運行過程中:AI 嘗試行動,若結果不好,下次會避免;若好,則強化該行為。

總體而言,AI 系統結合三大能力:從資料學習、運用邏輯推論結果、以及從錯誤中自我調整。在學習階段,AI 從資料中萃取資訊(形成「知識」)。

進入推論階段,AI 利用所學知識處理新情境並產生結果。透過自我修正,AI 持續優化運作方式以提升準確度。正是這種學習、推理與調整的結合,造就了現代 AI 系統的強大能力。

淺顯易懂的 AI 運作範例

讓我們以一個實際範例說明上述流程:AI 聊天機器人自動回覆訊息。假設你想打造一個能自然用繁體中文回答問題的客服聊天機器人。

  • 資料收集:你需要大量對話資料來教聊天機器人理解語言與回應方式。這些資料可能是數百萬條客服問答範例,來自過去的客服對話或網路(論壇、社群)整理清理過的資料。每個問題會搭配正確回答(標註),供聊天機器人學習。
  • 訓練聊天機器人:你選擇一個大型語言模型(例如大型Transformer神經網路),讓它「閱讀」所有收集的對話資料。模型會學習如何連結問題與適當回答,並掌握自然流暢的語言使用。隨著多次迭代,聊天機器人提升了理解上下文合理回應的能力。它學會當客戶問「我忘記密碼,該怎麼辦?」時,回答應該是指導如何重設密碼,而非答非所問。這過程就像新員工閱讀數千個問答腳本以熟悉業務。
  • 回覆使用者:當聊天機器人上線後,客戶輸入新的問題(聊天機器人未曾見過的原文),它會分析問題,根據所學抽取主要意圖(例如客戶詢問忘記密碼),然後生成合適回答,基於累積的知識。如果訓練充分,回答會自然且準確,彷彿人類撰寫。
  • 持續優化:每次互動後,你可以告訴聊天機器人回答是否正確(根據客戶回饋或客服評估)。若回答不佳,該互動資料會被加入訓練庫,供下一次改進。如此,聊天機器人知識與回答能力逐步完善。這正是 AI 自我優化的反饋循環。

上述範例清楚展示了 AI 如何「學習」並運作:從過去資料學習,應用於未來情境。無論是貓狗分類或客服問答,基本原理相同。

淺顯易懂的 AI 運作範例

生成式 AI 是如何運作的?

近年 AI 領域一大熱門趨勢是生成式 AI(Generative AI)——這類 AI 能創造全新內容,如文字、圖片、聲音,這些內容以前從未存在。那麼生成式 AI 的運作機制是什麼?它有何不同?

事實上,生成式 AI同樣基於深度學習大量資料,但不僅是預測或分類,模型被訓練來生成新的輸出,根據已學習的模式創造內容。

以大型語言模型(如 ChatGPT)為例:它在數十億字的文本(書籍、文章、網站)上訓練,學習詞語與句子的關聯。其結構是一個非常深的神經網路(擁有數十億參數),能夠預測下一個詞

使用時,ChatGPT 不會從記憶中直接複製答案,而是根據學到的機率逐字生成回答。結果是一段流暢的文字,反映訓練資料的語言風格,但內容是全新創作。

換句話說,像 ChatGPT、Midjourney、DALL-E 等生成式 AI透過深入學習該領域的「語言」(人類語言、圖像、音樂等),並根據理解創造新作品。它們配備了極大型的深度學習模型——稱為基礎模型(foundation models)大型語言模型(LLM),在龐大資料與特殊演算法(如語言處理中的Transformer)上訓練。

這使得 ChatGPT、Midjourney 等程式能創造新內容(文字、圖片、音樂等),而非僅從現有答案中挑選。例如,當你要求「寫一個會程式設計的貓的故事」時,ChatGPT 會根據語言知識與無數故事範例,創作出一個全新的故事。

生成式 AI 的特點是它不只是辨識或分析,而是在某種程度上具備創造力。當然,這種創造力仍基於 AI 所學——它拼接並變化已見過的模式來產生新內容。但結果多樣且豐富,使生成式 AI 成為內容創作、設計、娛樂等多領域的強大工具。

>>> 點擊了解更多:

AI 的形成與發展歷史

常見的人工智慧類型

生成式 AI 的運作方式


總結來說,AI 的運作是透過從經驗(資料)中學習,就像人類從體驗中學習一樣。透過訓練過程,機器逐步歸納知識,並建立模型以便日後應用。

雖然底層可能是不同演算法——從簡單決策樹到擁有數十億參數的深度神經網路——AI 的共同目標是找出隱藏規則來解決問題。憑藉龐大資料與強大運算能力,AI 已取得驚人成就,從精準影像與語音辨識,到能夠自動撰寫文章、繪製圖畫

希望以上說明能讓你對AI 如何「思考」與運作有更清晰且直觀的認識。AI 不再是神秘的「黑盒子」——它實際上是透過不斷學習資料與試錯,持續優化,與人類學習知識與技能的方式非常相似。

請持續關注 INVIAI,獲取更多最新 AI 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