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智能与人类智能相同吗?想要详细答案,就让我们在本文中专门比较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吧!
 
智能通常被定义为“实现复杂目标的能力”,这一点适用于人类和人工智能。然而,人类和机器实现目标的方式截然不同。人工智能系统基于数字硬件运行,采用与人脑“完全不同的操作系统(数字与生物)”。
 
这一根本差异——有机神经元与电子电路——意味着两种智能在不同领域各有优势。

人类智能

人类智能是一种自然的生物能力,涵盖推理、情感、想象力和自我意识。
人们通过经验学习,运用常识推理,并能体察他人情感。

例如,即使是幼儿也能理解因果关系(幼儿知道打人会带来疼痛),而当前的人工智能尚不具备这种能力。我们的记忆富含情境和联想,将事实与情感和经历联系起来。
正如一项分析指出,人类能够适应并“跨情境泛化”,这使我们能从极少的数据中学习新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这意味着孩子往往只需几个例子就能识别新动物,而许多人工智能模型则需要成千上万的样本才能完成同样的任务。人类认知还包括常识直觉——我们能轻松补充缺失信息或理解未明说的暗示,这些技能对机器来说仍然具有挑战性。

人类智能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指的是执行需要类人思维的计算机系统。现代人工智能依赖算法、数学模型和庞大数据集来识别模式、做出预测并不断改进。典型应用包括语音助手、自动驾驶汽车、推荐引擎和游戏程序。

与人类广泛的学习能力不同,现今大多数人工智能是狭义的:每个系统都针对特定任务进行训练。认知科学家彼得·加登福斯指出,即使是最先进的人工智能系统“也非常专一,缺乏人类智能的广度和灵活性”。

实际上,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可能精通国际象棋或图像识别,但无法轻易将该技能迁移到完全不同的领域,除非重新训练。

人工智能系统也缺乏意识或真正的理解——它们没有观点、意图或真实情感,而是通过数字电路处理输入。这种本质上的差异——硅基与生物基——是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之间许多差距的根源。

人类通过生物神经元思考,而人工智能则依赖数字电路。因此,人工智能“在需要快速数据处理的领域表现出色”(右图),而人类则带来更丰富的情境和情感洞察(左图)。
 
例如,计算机可以比我们快得多地分析数百万数据点,但它们缺乏引导人类判断的有机“直觉”和同理心。
人工智能

主要差异

下表总结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主要对比。两者各有所长,且没有谁“更聪明”:

  • 速度与规模:人工智能能迅速且不知疲倦地处理海量数据。它能在几秒钟内分析成千上万的文档或图像,远超人类能力。
    相比之下,人类处理速度较慢,重复任务时容易疲劳或感到厌倦。
  • 记忆与情境:人工智能拥有庞大且精准的存储(基于数据的数据库和模型),但这种记忆是无情境的
    正如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指出,人类记忆是“联想性的”,与情感和经历相关联,而人工智能的记忆则是“纯数据驱动”,缺乏这些丰富联系。
    换言之,我们记忆带有个人意义,人工智能仅记忆原始数据模式。
  • 学习方式:人类能灵活地从极少信息中学习,并能泛化到新情境。我们常常只需一个例子就能理解概念并应用于多样环境。
    相比之下,人工智能通常需要大量标注数据和训练,面对陌生情境时适应困难。
    人类擅长“从经验中学习”,能从极少数据中泛化,而人工智能的学习则数据需求大且狭窄。
  • 创造力:人类通过情感和随机灵感创造真正新颖的想法。我们能“跳出框架”思考,创作前所未有的艺术、音乐或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能通过重组现有数据模拟创造力。例如,语言模型和艺术生成器能创作令人印象深刻的新歌曲或图像,一项研究甚至发现GPT-4平均生成的原创想法多于人类受试者。

但该研究也指出,最佳的人类答案仍然匹配或超越人工智能的创意。实际上,人工智能的“创造力”受限于训练数据,无法像人类思维那样真正原创概念。

  • 情感与社交智能:人类天生理解情感、语气、幽默和社交暗示。我们能共情并解读对话或行为中的情境。
    人工智能能检测基本情绪或生成友好回应,但它不具备感受能力。
    正如一篇评论指出,人工智能可能模拟共情,但“缺乏人类依赖的真实情感体验”。
    在人际交往或领导力中,这种人类的情感深度和共情能力赋予人类明显优势。
  • 推理与常识:人类推理常包含直觉和情境。我们能轻松做出日常假设(如“冰淇淋放外面会融化”),运用常识。
    人工智能严格遵循逻辑和数据概率,常在简单的人类推断上出错。
    南加州大学研究者指出,人工智能会犯“愚蠢错误”,因为缺乏常识。
    计算机难以区分人们理所当然的细微差别。例如,摄像头AI可能将黄色交通标志误认作香蕉色斑块,而任何人类司机都会立刻识别那是交通标志。
  • 意识与自我认知:人类具有自我意识和意识;我们会思考自己的思想和存在。
    人工智能系统没有意识——它们不会思考未来、设定个人目标或拥有自我身份。
    它们对世界的“理解”完全基于统计模式。
    这一根本差异意味着即使是最强大的人工智能也不具备人类的意识。

总之,各有优势。人工智能擅长不懈的数据处理、速度和一致性。人类思维则在灵活性、直觉、共情和抽象创造力方面表现出色。

这些差异如此根本,无法简单地说人工智能整体上“更好”或“更差”于人类智能——它们是互补的。

正如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专家总结,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应被视为“互补而非竞争”的智能形式。

人工智能与人类的主要差异

未来:合作而非竞争

展望未来,大多数研究者预见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协作。人工智能持续进步(例如,大型语言模型在测试中展现出“心智理论”的某些特征),但专家警告这些系统仍缺乏真正理解能力。

关键在于如何结合双方优势。

正如张氏分析所言,“与其问哪种智能更优,我们应认识到人工智能与人类认知如何协同工作”。

人工智能可自动化常规数据任务并提出建议,而人类则负责监督、伦理判断和创造力。

例如,人工智能医疗工具可能标记X光片中的潜在问题,但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价值观进行解读和决策。

实际上,许多领域已将人工智能与人类专业知识结合。软件开发、教育和医疗越来越多地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数据分析或内容草拟,但最终决策和创新仍依赖人类。

这种协同效应提升了生产力和创造力。

>>> 点击了解: 人工智能像人类一样思考吗?

未来——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合作而非竞争


归根结底,智能的未来很可能是协作的。通过结合人工智能的速度与规模优势和人类的情感深度与创造力,我们能够解决单独任何一方都难以应对的复杂问题。

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言,“智能的未来是协作的,人工智能增强人类能力,而人类以情感深度和创造性思维引导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