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危险吗?

人工智能就像任何强大的技术:负责任地使用时能带来巨大好处,滥用则可能造成伤害。

人工智能(AI)指的是模仿人类智能的计算机系统——例如,能够识别图像、理解语言或做出决策的程序。在日常生活中,AI驱动着智能手机上的语音助手、社交媒体的推荐系统,甚至是能够撰写文本的高级聊天机器人。

人工智能有潜力极大地改善许多领域,但也引发了诸多担忧。

那么,人工智能危险吗?本文将探讨双方观点:AI带来的真实益处以及专家们强调的潜在危险。

人工智能的现实益处

人工智能的现实益处
人工智能的现实益处

人工智能已融入许多有益的应用,展示了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人工智能在全球创造了许多机会——从更快的医疗诊断到通过社交媒体实现更好的连接,再到自动化繁琐的工作任务。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欧盟同样强调,“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可以带来许多益处”,例如更好的医疗保健更安全的交通以及更高效的工业和能源利用。在医学领域,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称,人工智能正被用于诊断、药物开发和疫情响应,呼吁各国推动这些创新惠及所有人。

经济学家甚至将人工智能的快速传播比作过去的技术革命。

政府视角:美国政府强调,“人工智能既充满巨大潜力,也存在风险”,意味着我们应利用其力量解决气候变化或疾病等问题,同时警惕潜在风险。

人工智能的主要益处

改善医疗保健

人工智能系统能够比人类更快地分析X光片、MRI和患者数据,帮助早期疾病检测和个性化治疗。

  • AI辅助成像能发现医生可能遗漏的肿瘤
  • 更快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 基于患者数据的个性化医疗

提升效率

工厂、办公室和服务中的自动化流程显著提高生产力。

  • 更高效的制造流程
  • 更智能的能源网络和资源管理
  • 人类可专注于创造性或复杂工作

更安全的交通

自动驾驶技术和交通管理AI旨在减少事故和拥堵。

  • 增强的灾害预警系统
  • 优化的物流和运输
  • 减少交通中的人为错误

环境解决方案

研究人员利用AI分析气候模型和基因数据,帮助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

  • 气候建模与预测
  • 节能型AI设计减少90%能耗
  • 可持续技术开发
无障碍影响:AI驱动的辅导工具可以为每个学生个性化学习,语音识别或翻译工具帮助残障人士。大英百科全书指出,AI甚至“通过提供无障碍服务帮助边缘群体”(例如为视障人士提供阅读助手)。

这些例子表明,人工智能不仅仅是科幻小说——它今天已经带来了真实价值

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与危险

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与危险
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与危险

尽管前景广阔,许多专家警告称,如果滥用或缺乏监管,人工智能可能是危险的。一个主要担忧是偏见和歧视。由于AI从现有数据中学习,它可能继承人类的偏见。

如果没有严格的伦理规范,人工智能有可能复制现实世界的偏见和歧视,加剧分裂,威胁基本人权和自由。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确实,研究显示面部识别技术常常误判女性或有色人种,招聘算法也可能偏向某些性别。大英百科全书同样指出,AI可能“通过重复和加剧种族主义伤害少数族裔”。

主要的人工智能风险

隐私与监控

人工智能系统通常需要大量个人数据(社交媒体帖子、健康记录等),这增加了滥用风险。如果政府或企业未经同意使用AI分析你的数据,可能导致侵入性监控。

现实案例:2023年,意大利因数据隐私问题暂时封锁了ChatGPT,凸显了对AI数据收集行为的持续担忧。

大英百科全书警告AI带来的“危险隐私风险”。例如,一种有争议的AI应用——社会信用评分(通过算法对公民进行评级)已被欧盟禁止,视为“不可接受”的做法。

虚假信息与深度伪造

人工智能可以生成逼真的假文本、图像或视频,这使得制作深度伪造(假名人视频或虚假新闻报道)变得更容易。

大英百科全书指出,AI可能传播“政治化甚至危险的虚假信息”。专家警告,这类伪造可能被用来操纵选举或公众舆论。

关键关注:曾有一次事件中,AI生成的世界领导人假新闻图片在被辟谣前广泛传播。科学家指出,如果缺乏监管,AI驱动的虚假信息可能会升级。

失业与经济冲击

通过自动化任务,人工智能将改变职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称,全球约有40%的工作岗位(发达国家为60%)面临AI自动化风险

全球风险岗位 40%
发达国家风险 60%

这不仅包括工厂工作,还涵盖会计或写作等中产阶级职位。虽然AI可能提升生产力(长期内提高工资),但许多工人短期内可能需要重新培训或面临失业。

安全与恶意使用

和任何技术一样,人工智能也可能被用于伤害他人。网络犯罪分子已利用AI制作逼真的钓鱼邮件或扫描系统漏洞。

军事专家担忧自主武器:无人机或机器人在无人批准的情况下选择目标。

专家警告:一份AI研究人员的最新报告明确指出,我们缺乏阻止“鲁莽……可能以危险方式部署或追求能力的行为者”的机构,例如自主攻击系统。

换言之,具备物理控制能力(如武器)的AI系统如果失控或被恶意编程,可能尤其危险。

人类控制的丧失

一些思想家指出,如果人工智能变得远比现在强大,可能会以不可预测的方式行动。虽然当前AI没有意识或自我认知,未来的通用人工智能(AGI)可能会追求与人类价值观不一致的目标。

领先的AI科学家最近警告称,“高度强大的通用AI系统”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出现,除非我们做好准备。

诺贝尔奖得主杰弗里·辛顿和其他专家甚至描述了如果高级AI未与我们需求对齐,可能对人类造成伤害的风险。尽管这一风险尚不确定,但已促使高调呼吁谨慎。

能源与环境影响

训练和运行大型AI模型消耗大量电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称,生成式AI的年能耗现已与一个小型非洲国家相当——且增长迅速。

除非采用更环保的方法,否则这可能加剧气候变化。

积极进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研究显示,针对特定任务使用更小、更高效的模型可在不损失准确性的情况下减少90%的能耗。
关键见解:当今人工智能的真正危险主要来自人类的使用方式。如果AI得到谨慎管理,其带来的益处(健康、便利、安全)巨大。但如果缺乏监管,AI可能助长偏见、犯罪和事故。这些危险的共同点是缺乏控制或监督:AI工具强大且运行迅速,除非我们介入,否则错误或滥用会大规模发生。

专家与官员的观点

专家与官员的观点
专家与官员的观点

鉴于这些问题,许多领导者和研究人员已公开发声。近年来形成了广泛的AI专家共识

2024年专家共识:来自牛津、伯克利、图灵奖得主等25位顶尖AI科学家发表共识声明,呼吁紧急行动。他们警告世界各国政府要做好准备:“如果低估AI风险,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他们强调,AI发展一直在“安全被视为事后考虑”的情况下快速推进,目前缺乏防止恶意应用的机构。

科技领袖观点

山姆·奥特曼(OpenAI CEO)

他告诉《纽约时报》,构建先进AI就像数字时代的“曼哈顿计划”。他承认,同样的工具能写文章或代码,如果不谨慎处理,也可能导致“滥用、严重事故和社会动荡”。

德米斯·哈萨比斯(谷歌DeepMind)

他认为最大威胁不是失业,而是滥用:网络犯罪分子或流氓国家利用AI危害社会。他指出,“坏人可能将相同技术用于有害目的”。

我们正处于一场“失控的竞赛”,打造更强大的AI,甚至其创造者“无法理解、预测或可靠控制”。

— 超过1000名AI专业人士联名公开信(包括埃隆·马斯克、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及多位AI研究者)

政府与国际响应

美国政府响应

白宫于2023年发布行政命令,指出AI“既充满巨大潜力,也存在风险”,呼吁通过全社会努力实现“负责任的AI使用”,以减轻其重大风险。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发布了AI风险管理框架,指导企业构建可信赖的AI。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

欧盟通过了全球首个人工智能法案(2024年生效),禁止政府社会信用评分等危险做法,并对高风险AI(医疗、执法等领域)实施严格测试。

  • 禁止不可接受的AI行为
  • 对高风险AI系统设定严格要求
  • 通用AI的透明度义务
  • 违规重罚

全球合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全球AI伦理建议,倡导公平、透明和人权保护。

经合组织和联合国等组织正在制定AI原则(许多国家已签署)。企业和高校成立AI安全研究所和联盟,研究长期风险。

专家共识:所有声音一致认为:AI不会自行停止发展。我们必须建立保障措施,包括技术修正(偏见审计、安全测试)和新法律或监管机构。目标不是阻止创新,而是确保在严格指导下进行。

保障措施与监管

保障措施与监管
保障措施与监管

幸运的是,许多解决方案已在实施。核心理念是“设计即安全”。企业越来越多地将伦理规则融入AI开发。

例如,AI实验室在发布前测试模型偏见,添加内容过滤器防止生成不当或虚假内容。政府和机构也在制定相关规范。

监管框架

监管前

无序发展

  • 无偏见测试要求
  • 透明度有限
  • 安全措施不一致
  • 被动解决问题
监管后

结构化监督

  • 强制偏见审计
  • 透明度要求
  • 设计即安全原则
  • 主动风险管理

当前保障措施

1

技术解决方案

AI实验室在发布前测试模型偏见,添加内容过滤器防止生成不当或虚假内容。标准制定机构发布指南,帮助组织评估和减轻AI风险。

2

法律框架

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全面禁止某些危险用途,并将其他用途归类为“高风险”(需审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AI伦理框架呼吁公平审计、网络安全保护和便捷的申诉机制。

3

行业合作

企业和高校成立AI安全研究所和联盟,研究长期风险。公私合作开展安全和深度伪造教育活动已成常态。

4

公众参与

通过教育活动普及AI风险与益处,并通过投票征询公众对机器自主权的看法,确保民主参与AI治理。

实际应用:当前许多监管针对具体危害。例如,消费者保护法已应用于AI。Meta内部文件曝光AI聊天机器人与儿童调情,引发监管机构愤怒(Meta工具不符合现有儿童保护法)。

各国正加紧更新仇恨言论、版权和隐私法律以涵盖AI生成内容。正如一位新西兰专家所言,许多现行法律“并非为生成式AI设计”,立法者正在赶上进度。

总体趋势:人工智能正被视为类似其他双重用途技术。正如我们为汽车制定交通法规、为化学品设立安全标准,社会开始为AI建立护栏。这包括持续的风险研究、公私合作安全保障、深度伪造教育活动,甚至通过投票决定机器自主权。

结论:对人工智能安全的平衡视角

那么,人工智能危险吗?答案是复杂的。AI本身并非天生邪恶——它是人类创造的工具。

在今天的多种实际应用中,它已为医疗、教育、工业等领域带来巨大益处(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所强调)。

同时,几乎所有人都同意,如果AI的力量被滥用或缺乏引导,它可能是危险的。

面向青少年学习者

关注双方观点。意识到真实危险:切勿盲目信任AI或轻易分享私人数据。但也要看到专家和政府正积极努力使AI更安全。

安全措施

法律(如欧盟AI法案)、指南(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伦理建议)和技术(如偏见检测)正在开发,以便及早发现问题。

常见担忧包括隐私侵犯、偏见、虚假信息、就业动荡以及超级智能失控的假设风险。

专家共识:人工智能就像任何强大技术:负责任使用时能带来巨大好处,滥用则可能造成伤害。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共识是,我们既不应恐慌,也不应忽视AI,而应保持知情并参与塑造其未来。

只要建立合适的“护栏”——伦理AI开发、严格监管和公众意识,我们就能引导AI走向安全,确保其造福人类而非成为威胁。

外部参考资料
本文参考了以下外部资料:
97 文章
Rosie Ha 是 Inviai 的作者,专注于分享人工智能的知识和解决方案。凭借在商业、内容创作和自动化等多个领域应用 AI 的研究经验,Rosie Ha 将带来易于理解、实用且富有启发性的文章。Rosie Ha 的使命是帮助每个人高效利用 AI,提高生产力并拓展创造力。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