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ge AI(有時稱為「邊緣 AI」)指的是在本地裝置(感應器、攝影機、智能手機、工業閘道器等)上運行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模型,而非在遠端數據中心。換句話說,網絡的「邊緣」——數據產生的地方——負責計算。這讓裝置能夠在數據收集時即時分析,而不需不斷將原始數據傳送到雲端。

正如 IBM 所解釋,Edge AI 允許在裝置上即時處理,無需依賴中央伺服器。例如,具備 Edge AI 的攝影機可以即時偵測和分類物件,並提供即時反饋。透過本地處理數據,Edge AI 即使在網絡連接不穩或無網絡時仍能運作。

根據行業報告,這一轉變正迅速發生:2024 年全球邊緣運算支出約達2320 億美元(較 2023 年增長 15%),主要由 AI 驅動的物聯網增長推動。
總結來說,Edge AI 將計算推近數據源——在裝置或附近節點部署智能,加快反應速度,減少將所有數據傳送到雲端的需求。

Edge AI 與雲端 AI:主要差異

與傳統的雲端 AI(將所有數據傳送至集中伺服器)不同,Edge AI 將計算分散到現場硬件。上圖展示了一個簡單的邊緣運算模型:終端裝置(底層)將數據傳送至邊緣伺服器或閘道器(中層),而非僅傳送至遙遠的雲端(頂層)。

在此架構中,AI 推理可在裝置或本地邊緣節點進行,大幅減少通訊延遲。

  • 延遲:Edge AI 將延遲降至最低。由於處理在本地進行,決策可在毫秒內完成。IBM 指出,基於邊緣的推理「透過直接在裝置上處理數據,降低延遲」,而雲端 AI 則因數據往返遠端伺服器而增加額外延遲。
    這對於時間敏感的任務(如避免車禍或控制機械人)至關重要。
  • 頻寬:Edge AI 減輕網絡負擔。透過本地分析或過濾數據,需上傳的資訊大幅減少。IBM 解釋,邊緣系統「需要較低頻寬」,因為大部分數據保留在本地。
    相比之下,雲端 AI 需要持續高速連接來來回傳輸原始數據。當網絡繁忙或昂貴時,Edge AI 更高效且成本更低。
  • 私隱/安全:Edge AI 可提升私隱。敏感數據(語音、影像、健康數據)可在裝置上處理和儲存,無需傳送至雲端,減少第三方洩漏風險。
    例如,智能手機可在本地識別你的面孔,無需上傳照片。相比之下,雲端 AI 通常涉及將個人數據傳送至外部伺服器,增加安全風險。
  • 計算資源:雲端數據中心擁有幾乎無限的 CPU/GPU 能力,可運行大型 AI 模型。邊緣裝置的處理和儲存能力有限。IBM 指出,邊緣單元「受限於裝置大小限制」。
    因此,Edge AI 通常使用優化或較小的模型。實際上,重型模型訓練多在雲端完成,僅將精簡、量化後的模型部署至邊緣裝置。
  • 可靠性:透過減少對持續連接的依賴,Edge AI 即使在網絡中斷時仍能維持關鍵功能。例如,無人機失去基地信號時,仍可利用機載 AI 進行導航。

簡言之,邊緣 AI 與雲端 AI 互補。雲端伺服器負責重度訓練、存檔及大批量分析,而 Edge AI 則負責即時推理和靠近數據的快速決策。

Edge AI 與雲端 AI

Edge AI 的優勢

Edge AI 為用戶和組織帶來多項實際好處:

  • 即時反應:本地處理數據實現即時分析。用戶可獲得即時反饋(如實時物件偵測、語音回應、異常警報),無需等待往返雲端。
    這種低延遲對擴增實境、自動駕駛和機械人等應用尤為重要。
  • 減少頻寬和成本:Edge AI 僅需將摘要結果或異常事件傳送至網絡,大幅降低數據傳輸和雲端存儲成本。
    例如,安全攝影機只在偵測到潛在威脅時上傳片段,而非持續串流。
  • 提升私隱:數據保留在裝置上提升安全性。個人或敏感資訊若在邊緣處理,便不會離開本地硬件。
    這對於受嚴格私隱規範約束的應用(如醫療、金融)尤其重要,因為 Edge AI 可將數據限制在國家或設施內。
  • 節能與成本效益:本地 AI 可節省能源。在低功耗晶片上運行輕量模型通常比將數據傳送至雲端再回傳更省電。
    同時減少伺服器成本——大型 AI 工作負載在雲端托管成本高昂。
  • 離線能力與韌性:即使連接中斷,Edge AI 仍能繼續運作。裝置可依靠本地智能運行,稍後再同步。
    這使系統更穩健,特別適合偏遠地區或關鍵任務(如工業監控)。

Red Hat 與 IBM 均強調這些優點。Edge AI「將高效能計算能力帶到邊緣」,實現即時分析效率提升
一份報告總結,邊緣部署降低延遲和頻寬需求,同時提升私隱與可靠性。

Edge AI 的優勢

Edge AI 的挑戰

儘管有優勢,Edge AI 仍面臨挑戰:

  • 硬件限制:邊緣裝置通常體積小且資源有限。它們可能只有中等 CPU 或專用低功耗 NPU,且記憶體有限。
    這迫使 AI 工程師使用模型壓縮、剪枝或 TinyML 技術以適配裝置。複雜深度學習模型往往無法在微控制器上全規模運行,可能需犧牲部分準確度。
  • 模型訓練與更新:複雜 AI 模型訓練通常仍在雲端進行,因為那裡有龐大數據和計算能力。訓練完成後,模型需經優化(量化、剪枝等)並部署至每個邊緣裝置。
    管理成千上萬甚至數百萬裝置的更新相當複雜。韌體和數據同步增加管理負擔。
  • 數據重力與異質性:邊緣環境多樣。不同地點可能收集不同類型數據(感應器因應應用而異),政策亦因地區而異。
    整合和標準化這些數據具挑戰性。IBM 指出,廣泛部署邊緣 AI 會面臨「數據重力、異質性、規模和資源限制」問題。換言之,數據傾向留在本地,難以形成全球視野,且裝置形態多樣。
  • 邊緣安全:雖然 Edge AI 可提升私隱,但也帶來新安全風險。每個裝置或節點都是駭客潛在目標。
    確保本地模型防篡改及韌體安全需強力防護措施。
  • 部分任務依賴連接:儘管推理可本地完成,邊緣系統仍常依賴雲端連接處理重度任務,如模型再訓練、大規模數據分析或分散結果彙總。
    連接受限可能成為這些後台功能的瓶頸。

實務上,多數方案採用混合模式:邊緣裝置負責推理,雲端負責訓練、模型管理及大數據分析。
此平衡有助克服資源限制,並促進 Edge AI 擴展。

Edge AI 的挑戰

Edge AI 的應用案例

Edge AI 正廣泛應用於多個行業。實際例子包括:

  • 自動駕駛車輛:自駕車利用機載 Edge AI 即時處理攝影機和雷達數據,用於導航和避障。
    它們無法承受將視頻傳送至伺服器的延遲,因此所有(物件偵測、行人識別、車道追蹤)均在本地完成。
  • 製造與工業 4.0:工廠在生產線部署智能攝影機和感應器,實時偵測缺陷或異常。
    例如,Edge AI 攝影機可發現輸送帶上的瑕疵產品並立即觸發處理。同樣,工業機械利用現場 AI 預測設備故障(預測性維護),防止停機。
  • 醫療與緊急應變:便攜醫療設備和救護車現使用 Edge AI 即場分析病人數據。
    救護車上的超聲波或生命徵象監測器可即時應用 AI 偵測內傷或提醒醫護人員異常狀況。醫院中,Edge AI 可持續監控加護病房病人,並在無需中央伺服器的情況下觸發警報。
  • 智慧城市:城市系統利用邊緣 AI 進行交通管理、監控和環境感測。
    智慧交通燈透過本地 AI 分析攝影機畫面調整燈號,實時緩解擁堵。街道攝影機可即時偵測事故(車禍、火災)並通知當局。透過本地處理,城市能迅速反應,避免中央網絡過載。
  • 零售與消費物聯網:Edge AI 提升顧客體驗與便利性。
    商店內,智能攝影機或貨架感應器利用 AI 即時追蹤顧客行為和庫存。家中,智能手機、平板和智能音箱在裝置上運行語音或面部識別。例如,智能手機可在無需雲端的情況下解鎖或識別手勢。健身追蹤器本地分析健康數據(心率、步數),提供即時反饋。

其他新興應用包括精準農業(無人機和感應器利用 Edge AI 監測土壤和作物健康)及安全系統(裝置端面部識別用於門鎖)。正如 IEEE 研究指出,Edge AI 對智慧農業、交通控制和工業自動化等應用至關重要。
簡言之,任何受益於即時本地分析的場景,都是 Edge AI 的理想候選。

Edge AI 的應用案例

推動技術與趨勢

Edge AI 的發展得益於硬件和軟件的進步:

  • 專用硬件:製造商打造專為邊緣推理設計的晶片,包括智能手機中的低功耗神經加速器(NPU)及專用邊緣 AI 模組,如 Google Coral Edge TPU、NVIDIA Jetson Nano,以及低成本微控制器板(Arduino、搭載 AI 附件的 Raspberry Pi)。
    近期行業報告指出,超低功耗處理器和「邊緣原生」算法的進展正突破裝置硬件限制。
  • TinyML 與模型優化:TensorFlow Lite 等工具及模型剪枝、量化、蒸餾等技術,使神經網絡縮小至適合微型裝置。
    「TinyML」是專注於在微控制器上運行機器學習的新興領域,將 AI 擴展至依賴電池的感應器和穿戴裝置。
  • 5G 與連接性:新一代無線技術(5G 及更高)提供高頻寬和低延遲連接,補充 Edge AI。
    快速本地網絡便於協調邊緣裝置群組,並在需要時卸載較重任務。5G 與 AI 的協同推動新應用(如智慧工廠、車聯網)。
  • 聯邦與協作學習:隱私保護方法如聯邦學習允許多個邊緣裝置共同訓練模型,無需共享原始數據。
    每個裝置本地改進模型,僅共享更新。此趨勢(未來技術路線圖中有所暗示)將利用分散數據提升 Edge AI,同時保障私隱。
  • 新興範式:展望未來,研究正探索神經形態計算和裝置端生成式 AI,以進一步提升邊緣智能。
    一份報告預測,類腦晶片和本地大型語言模型等創新或將出現在邊緣。

這些技術持續推動 Edge AI 的能力邊界,共同推動「AI 推理時代」——將智能更貼近用戶和感應器。

>>> 你可能感興趣:

甚麼是生成式人工智能?

甚麼是強化學習?

推動技術與趨勢


Edge AI 正改變我們使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將計算移至數據源。它與雲端 AI 互補,在本地裝置上提供更快、更高效、更私密的分析。
此方法解決了以雲端為中心架構中固有的即時性和頻寬挑戰。實際上,Edge AI 支持從智能感應器和工廠到無人機和自駕車等多種現代技術,實現即時智能。

隨著物聯網裝置普及和網絡改善,Edge AI 將持續成長。硬件(強大微晶片、TinyML)和技術(聯邦學習、模型優化)的進步,使 AI 無處不在成為可能。
專家指出,Edge AI 在效率、私隱和頻寬使用方面帶來顯著提升。簡言之,Edge AI 是嵌入式智能的未來——以分散、裝置端形式呈現 AI 的最佳實踐。

External References
This article has been compil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following external sources: